从2004年开始,国家陆续下达了近10个针对高尔夫球场建设的禁令。然而7年过去,各地仍建设了400多家球场,而目前全国正规审批通过的高尔夫球场只有10家左右。据悉,违规球场大多打着体育公园、绿化项目等旗号建设。(6月20日《人民日报》)
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暂停新建高尔夫球场的通知》,明确要求暂停新建高尔夫球场,清理已建、再建的高尔夫球场项目。随后,相关部门又三令五申,“禁建令”一道严过一道,然而全国高尔夫球场却是“越禁越建”,从2004年的170家猛增至2010年底的近600家。
你有千条妙计,我有一定之规。大部分未经审批的球场基本上是以偷换概念的形式,由地方审批的。违规球场大多是打着体育公园、生态园、休闲园、绿化项目等旗号建设的。诚然,敢于顶风违建,高尔夫球场的确有其“独到之处”。但问题是,越禁越建的尴尬背后,究竟是高尔夫球场“太狡猾”,还是我们的监管“太仁慈”?
俗话说,纸包不住火。再乔装打扮的高尔夫球场,终究还要呈现在世人面前。高尔夫球场占地面积较大,一个9洞的小球场起码占地600亩,遑论18洞、36洞、乃至200多洞的大球场,如此庞大的目标是不可能瞒天过海的。然而,从北京的“高尔夫走廊”,到云南石林占地数千亩的高尔夫球场,一连串违建事件都是媒体最先捅出来的。试问,连身为局外人的记者都能调查发现,相关执法部门岂能如此“后知后觉”。
从表面上看,对于高尔夫球场违建,相关部门一直在严查,7年间下了近10道禁令。不过,所谓的“严查”、“清理”、“整顿”,更多地停留在文字层面上,鲜见实质性治理。北京鸟巢旁一高尔夫球场违规用地被查后,仅仅是被处以1700多万元的罚款,该球场一直合法经营至今,入会费还从88万元攀升至98万元。
N道禁令成为空文,不只见证监管手段的软弱无力,更暴露出寄生在球场之上盘根错节的利益链条。中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系教授严金明一语中的:“在地方政府看来,高尔夫球场是招商引资不可或缺的‘硬环境’和‘形象工程’,被当作了一个对外宣传的名片。”再加上,高尔夫球场大多建立在偏远地区,加入高尔夫元素后,不仅大大提升了房价,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土地的升值,为地方政府带来好处。于是,一些地方对高尔夫球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看作拉动经济的好项目鼎力支持。球场立项开始,相关部门就和开发商沆瀣一气,以各种名义掩人耳目,而对建设过程中对农田、林地的侵占视而不见。
每一座高尔夫球场背后都闪烁着权力魅影,都有执法监管在闲庭信步地“打高尔夫”。北京丰台区一高尔夫项目,2009年9月被国土部调查并列为重点督办案件,时任部长亲自过问,随后项目区域种上了玉米,在二次复查中还因整改有力受到表扬。然而,成果只保留了一年,2010年底国土部发现该区域死灰复燃,部长只得再作批示彻查。显然,历经三次调查,两次高层批示,没有地方利益为其撑腰,仅凭一个球场经营者断不敢与国土部公开叫板。
重塑禁令威严,事关耕地红线和环境保护,更关系到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因此,严查高尔夫球场,不能是“水过地皮干”,必须铁腕治理动点真格。一方面,摒弃“以罚代管”执法理念,对违建球场坚决拆除,还原土地用途;同时,拔出萝卜带出泥,对相关责任人一查到底,严肃处理。唯有治理先打保护伞,高尔夫球场违建才会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
- 2010-12-14热议“最牛高尔夫球场”的冷思考
- 2010-04-09高尔夫球场也披马甲?
- 2010-03-06失地农民和高尔夫球场之争背后是利益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