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桂华,现任淮安市清河区富强村党总支书记,1985年至今,先后担任村工办公室会计、村妇联主任、村委会副主任、村委会主任等职务。二十六年的基层工作使她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饱尝了人间的酸甜苦辣。
俗话说:“宁种二亩田,不治一个村”。作为一名村官,成天和老百姓直接打交道,柴米油盐、吃喝拉撒、行路居住,一桩桩、一件件,样样都得管好。小小的村官很不好当,女村官更不好当。但是,事在人为,只要你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特别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时期,沿着党指引的航向,团结群众、勇于创新、苦干实干、奋力拼搏,男同志能做到的,女同志也能做到,照样能干出一片新天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近年来,她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发展和壮大村集体经济,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税源经济和第三产业,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采取招标、竞租等形式,大幅度地提高集体资产性收入,同时见缝插针,盘活存量,将有限的土地资源转化为村集体经济的生财之源,取得了富强经济史上的新突破,村集体经济突现了跨越发展。2009年,村集体经济达到了322.2万元,实现了三年翻一番,连续两年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表彰。
她的创业故事没有惊天动地,但近年来的实绩显著,她带领村两委一班人,深刻认识到,创新发展的意义不在于财富的增加,主要是以发展的目标凝聚群众,以发展的业绩取信群众,以发展的成果惠及群众,打造了实力富强、和谐富强才是为建设新淮安作出的最大贡献。通过筑巢聚财,引资生财,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富民强村的蓝图得以实现。
集体有钱了,首先想到的是惠及群众。她与两委形成共识:民生为第一要务,不断完善和提高村民享有的集体福利。富强村在全市率先实施了“五有”福利政策,即:民有所供、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残有助、学有所奖。对本村60周岁以上的独生子女父母每年每人发放奖助金600元。每当80岁以上的老人过生日,她们都会上门送上一盒蛋糕,放一挂鞭炮,进一步宣传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工作以来,她多年如一日,将爱民、亲民、为民也成为自己心中的永恒。每一个困难户都亲自上门去慰问,每一位党员、每一位村民住院都亲自去医院探望,除村集体给200元的慰问金外,对特殊困难的,自己又主动给100—200元。每一位老人病故她都带着两委干部上门去悼念,每一户特殊困难户都亲自去帮扶,每一次捐款也都带头去奉献。小事暖民心,日久见真情,在平凡的生活中展示出高洁的心灵,塑造了壮美的人生。
2002年以来,她一直帮扶一位名叫张翠兰的老人。老人是丧偶后再婚嫁入富强的,现又丧偶,原来是淮阴区三树人,丈夫去世后,现嫁到富强,遭到儿女反对,儿女多年不来往,后嫁的丈夫又因病去世,导致老人无依无靠。她知情后,一方面给老人帮助,时常给钱,每年都为她交医疗统筹,每年春节给她衣服、年货,又常带她去看病。另一方面,又亲自到老人家乡,找到其儿子耐心做调解,化解了母子之间的矛盾,老人目前跟儿子在一起生活,虽然生活不富裕,但全家人都感到其乐融融。前年春节,她带村干部到三树去看望老人,老人的全家都非常感动,老人的儿女拉着她的手说:“书记,您太好了,你对老人的关心已超过我们做儿女的,是我的恩人,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不知道怎样感谢报答你才好!”她说:“看到你们全家团团圆圆、和和睦睦,我非常高兴,今后你们做儿女的一定要好好孝顺老人,多多理解老人,这样我就放心了。”
工作的繁琐和极少数村民的不理解,也曾让她动摇过。那时孩子还小,她一忙起来就顾不上家里,丈夫时常因她工作加班晚回家和她吵闹。每次回家看到孩子已经睡了,她就特别内疚,也想过放弃不干了。但是,有一件事让她难以忘怀。那是2002年10月份,她因意外交通事故,当时伤势严重,被急送到天长医院抢救,脱离生命危险后,从昏迷中醒来,看到的是家乡的父老、亲朋好友不顾路途遥远,急冲冲的到医院来看我,听到的是他们真诚关心的话语,当她被转入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120救护车刚刚驶进医院,在门口等候多时的乡亲们跟着救护车,一直追到病房,问长问短。之后,住院期间,有80—90岁的老前辈、老党员,还有行走不方便的残疾人,还有曾经被我帮助过的,也有在工作上被我得最过的,特别是有一户曾经因想生二胎与她拼命的,也来到医院看望她,当时的感动之情,实在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那时,她才觉得自己活着的价值。
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这几年村集体荣获了省、市、区诸多荣誉: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先进集体”、省“充分就业社区”、淮安市“青年文明号”、淮安市“巾帼示范岗”、省“民主法制示范村”、淮安市“和谐社区”、淮安市“卫生村”、清河区“文明社区”“温馨社区“、“十佳社区”等。她本人也先后荣获江苏省“十大女村官”、江苏省“三八红旗手”、省“计划生育工作先进个人”、淮安市“巾帼建功”标兵、“十大新农村建设带头人”、清河区“优秀共产党员”、“十佳村居干部”等荣誉。2009年她被清河区招录为正式的事业人员,目前的工资享受区财政全额拨付待遇。
这些年来,她始终相信,事业是男女共同努力、共同创造的,无论自己年龄有多大,都始终与时代同发展,同进步,为创造家乡更加辉煌的明天而努力。
- 2011-12-07阮源源:身残志坚义诊利民
- 2011-12-07梁秀英:和谐家庭的“定海神针”
- 2011-11-30郑美琴:“维权大姐”这样“维权”
- 2011-11-30何建芳:在轮椅上舞出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