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育厅近日发出通知,各地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由于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校园,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原则上应以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规定的学习篇章作为诵读的主要内容,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
家长拿几本老书给自己孩子看看,是每个人的选择。但就怕学校“要求”诵读《三字经》。2008年,《三字经》修订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要向全国中小学发行。宁波某小学将配乐《三字经》的诵读剪辑成Mp3,在每节课上课前两分钟播放,带领学生进行诵读,诵读结束后开始上课。
这些年,笼罩幼儿的“国学风”已经渗透到学校之中。这事实上已经使《三字经》成为了义务教育中的一部分。怎么看待《三字经》的问题,其实也反映了我们要其起到何种教育作用的问题。
正如奥数对于某些学生是思维工具,但和升学挂钩就是毒害。读《三字经》也要看学生把它当成什么事,学校把它当成什么事。如果将《三字经》之类,不加甄别地混入义务教育体系中,其对学生的教育意义,相比之下,我觉得比奥数还要小。孩子记忆儿歌,远比记忆诗词好,记忆诗词又远比记忆《三字经》之类强。如果《三字经》能培养礼仪,但我看那些不读《三字经》的国家,老百姓素质也不见得差。如果我们的德育、文化传统要靠《三字经》来维护,真不知道是在高抬这本几百年前的启蒙书,还是在贬低全世界通行的现代教育。
现今的“读经”热,对于有些家长来说,是对现时“应试教育”无比愤怒之后的“病急乱投医”。既然教育这么弊端重重,那就像生病要找祖传秘方,期待立竿见影、治标治本。结果,某些学校和机构则利用家长的这种心理,谋取利益:三皇五帝还不过瘾,结果找到了类人猿这辈分。这种教育产业化、教育泡沫化,其实与“奥数热”如出一辙,教育成为了一个借口和手段,为利益服务,家长和学生成了最无辜的受害者。
19世纪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课程应当由人文知识和自然知识这两个方面构成。现代课程设置中,早已经包含了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等等内容,完全无需多此一举,作为学校,更不应该不加甄别,将之一股脑推给学生,我觉得山东省教育厅所要整顿的也是这种行为。民国时代的“开明课本”尚且已经脱离了时代,学校拿着《三字经》做课本,就是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做着毒害儿童的事,要以平常心来看待这些中华文化的遗产,而不是将其当作包治百病的神药。结果,既成不了傅斯年先生所讥讽“浮文诡化的儒生”,更成不了一个现代的公民。
- 2010-09-01“国学天才”事件中的舆论盲点
- 2010-08-27研“国学”何必非要上复旦?
- 2010-08-27如果“国学天才”只是一个神话
- 2010-08-27卡住国学天才的并不是高考公平
- 2010-08-27阻挡“国学奇才”的不是制度而是公信
- 2010-08-27“国学奇才”无缘上复旦昭示自主招生改革任重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