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高新一中的高三应届生孙见坤总分比陕西一本录取线低了6分,而复旦大学自主招生对他的要求是“达到一本线”。八名复旦大学教授联名请求学校破格录取孙见坤这个国学“天才”,然而陕西省招办一直立场强硬,拒绝将孙见坤的档案投到复旦。(齐鲁晚报8月25日)
今天大部分报纸刊出评论,纷纷表示对8位教授的举荐的爱才之心的赞美和对陕西省招生办冷漠的谴责,以及对现行的招生制度的刚性,扼杀和埋没人才表示强烈的愤慨。其实,在笔者看来,8位教授的良苦用心自不待言,而备受质疑的陕西招生办,不但没有错,而且办事极为公道公正,面对强大的舆论,不但没有服软,将孙见坤的档案投到复旦,而是坚持原则,坚持已有的国家教育制度,实属难得,而国学天才孙见坤上不上复旦,笔者窃以为无关紧要,不必大动肝火。
当然,复旦作为中国大学的一面旗帜,深厚广博的人文精神和汇通中外的学术能力能够给予这位国学天才成长成才更好的土壤和养分,让他能够在更广阔的知识海洋里翱翔,得到更权威和资深大师的教诲是显而易见的。假如孙见坤高考多考6分,这件事将会有一个完美的结局,然而事与愿违。
无缘复旦的孙见坤之所以令人惋惜,是因为他的确有着非同一般的国学基础,一部《<山海经>性质及成书年代考》让许多国学专家惊为天人,而他扎实的国学基础显然不会是来自于他的高中老师,而是来源于孙见坤从小对国学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现行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他仍能被大学教授盛赞“万里挑一”,表明孙见坤的确是个天才,因此,能不能上复旦对孙见坤来说其实并不是第一位,更重要是的是如何让他将这一兴趣始终如一的坚持下来。
众所周知,09年复旦大学录取38岁的辽宁三轮车夫蔡伟为博士生时,蔡伟只有高中文化,仅靠自学,十多年下来,居然成就了深厚的古文字研究造诣。因此才会被复旦慧眼识才,直升复旦博士生。那么,假如初现雏形的孙见坤也可以将国学作为自己将来的人生目标,又何必一定非得上复旦呢?
对国学天才孙见坤来说,制度很冰冷,结果也可能不如人意,但是对于其他考生来说,这恰恰是一种宝贵的公平。目前,高考制度的公平与公正正在经受着各种挑战,仅一项加分政策就已饱受诟病,如果再加上教授联名、校长推荐等其他新形式,估计在不久的将来,高考制度就会千疮百孔,摇摇欲坠了,因此,假如今天我们非要延续“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佳话,恐怕付出的代价就大了去了。
- 2010-08-27“国学奇才”无缘上复旦昭示自主招生改革任重道远
- 2010-08-26国学天才不能上复旦的制度漏洞
- 2010-08-26“国学天才”为何进不了复旦
- 2010-08-25为何八名复旦教授保荐难破省招办之“格”?
- 2009-07-02复旦学生裸奔为啥成“热点”
- 2009-01-23有感于复旦校长履新先破就业难
- 2008-08-22复旦能不能去灾区作一番调查?
- 2008-05-15假复旦学士获高薪要职,谁该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