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国家下达的征地指标是300多万亩,但今年已经提高到了830万亩,征地规模实际上在不断提高,但还是不够。
国家法律明确规定,建设用地必须符合规划。但节约出的新增用地,用地指标挪过来,这等于是在国家计划指标之外又新增指标。到底行不行?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陈锡文
一段时间以来,全党全国人民形成了一个共识,科学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对于带动国内经济增长、解决我们发展当中的一系列问题都有巨大的作用。
城镇化是重要问题,但三农问题也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进程中最艰巨的工作任务。
把最强大的动力和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结合在一起,并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中国的改革发展、实现全面小康、推进现代化,乃至实现中国梦,都很重要。如果处理不好,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麻烦。
因此,城镇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中央对处理好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问题高度重视。李克强总理在新当选之后的记者会上讲了这么一句话:新型城镇化要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城镇化进程中要保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保证人民利益。他提出的“三保”原则,应该就是城镇化过程中关于三农问题的重点。简而言之,就是要解决好“粮、地、人”三件事。
农产品供应
必须跟上城镇化的步伐
首先要处理好的就是城镇化进程中的粮食供应问题。
从2004年始至2012年,国家的粮食产量连续9年增长,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200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只有8613亿斤,去年达到了11791亿斤,增加了3178亿斤,每年增加350亿斤。这在过去难以想象。可以说,过去的10年,是我国历史上农业发展最快、农村面貌改变最快、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代。但在未来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粮食等重要农产品能不能保持持续的增长。
过去这些年,由于经济快速增长,一方面农业在增长,另一方面又出现了供给的增长赶不上消费的增长,供求之间的差距实际上比以往更大了,突出地反映在这几年进口农产品明显增长。
2012年,我国进口的粮食首次突破了8000万吨,达到8240万吨。这当然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其中,进口的小麦、大米和玉米近1400万吨,大豆5838万吨。
中国现在成了大豆第一进口大国,全球每年大约用于出口的大豆也就一亿吨,去年我们进口了5838万吨,接近60%。而去年国内大豆的产量是1320万吨,进口5838万吨,自给率不到20%。国际上大豆价格一涨,国内大豆价格就得涨,连带着植物油价格、饲料价格、肉禽蛋价格一起都涨。应该说,我们口粮的自给率仍然在97%以上,但如果算上大豆,我们粮食的自给率则低于90%。全球耕地有效面积是213亿亩,我们国家是18.2亿亩,占全球耕地比例不到9%,生产粮食占全球粮食总量大约22%,保证了全球16%人口的口粮。
下一步,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农业的任务非常艰巨。一方面是粮食产品供给的不足,另一方面就是需求增长过快。
进入新世纪后,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消费需求从数量到质量再到安全,都有非常大的提高。此外,粮食的工业用量也在大幅增长。最后,城镇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民转成市民,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很大变化,每年1700万人进城之后,农产品的生产转成了农产品的消费。与此同时,城乡居民对于农产品的消费数量差距非常大,仅以2011年的情况看,农民每人每年平均消费的粮食大约是120公斤,城市居民为80公斤,但对其他农产品的需求,城市居民明显高于农民,例如,对新鲜疏菜的需求,城市居民比农民高出28%,植物油高出24%,肉类高出51%,家禽高出136%,禽蛋高出87%,水产品要高出两倍……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粮食进行转化。
总体来看,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需求还在增长,缺口也在那儿摆着,下一步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产能,这就需要基础设施,需要科技,需要经营体制的创新,需要国家保护,需要形成完善的农产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