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两岸交流往来日益频繁,后ECFA时代的到来,两岸智库的对话,海西无疑是大家的一个焦点。让我们看看,在两岸合作与发展、福建先行先试、平潭综合实验区开发建设等方面,专家学者们的建议与期待。

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 辜胜阻平潭是张白纸好画最美的图画

平潭最大的优势是一张白纸好画画,深圳当年也是一张白纸,结果画出了非常美的画,主要在于敢想、敢试、敢为。实现核心竞争区的优势是实现一体化,是要加强产业的融合,特别是先进的制造业、物流业、金融业,像厦门这个地方可以进行金融实验区,要通过金融创新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平潭应作为两岸合作的桥头堡,先筑巢引凤,先取点再引面,因为现在这个实验区不单是一个经济的实验,而且是一个综合的实验。

台湾竞争力论坛执行长 谢明辉八大措施推动平潭建设

作为福建省先行先试的重要载体,平潭岛成为海西经济区建设的重点实验区。可从八个方面推动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建设:落实“先试先行、共建共管”的政策;推动台湾参与设计、规划与开发;成立平潭发展委员会并广纳两岸人才参与,扩大建言层面;加速京台高速铁路与公路兴建;长乐机场首先开放台湾同胞持台湾身份证自由进出,作为先行先试的突破机场;实施与台湾区域一体化的政策,并赋予平潭自由港之功能,减免关税等优惠政策;建设两岸共建共管的试点平台;中央资金与政策确保如期到位,确保建构海西经济区目标的实现。

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李闽榕提升两岸竞争力符合两岸根本利益

提升、集聚两岸竞争力,是促进两岸共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两岸竞争力同质性强,具有很强的互补聚合性,两岸竞争不是“此消彼长”,而是通过竞争的博弈和磨合实现“互利共赢”,两岸竞争力集聚提升,它符合大陆和台湾经济发展的根本利益,需要两岸共同努力。

要有历史的高度和全球视野,立足两岸人民的福祉,坚持互惠共赢、优势互补,全方位集聚和提升两岸竞争力,合力打造中华民族核心竞争力。


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王健全建立合作模式提高区域竞争力

两岸应该建立互利双赢、创造新的成长模式,提高区域竞争力:一是共同研发:如在生物科技上,中草药、原料药的共同研发;二是共同研究:如因应风暴、热钱、退场机制等;三是共同开发:如在原料、石油稀缺之际,共同开发石油、原物料、能源等;四是合资成立基金,进行产业的合作、发展:如在文化创意产业、连锁加盟及能源服务业上共同合作;五是建立共同平台因应全球金融风暴;六是科技合作及人才的定期交流及年轻人未来的规划;七是互补产业的价值链(汽车、石化、生技、LED等)。

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李鸿阶两岸经贸合作模式将向制度化发展

随着两岸关系改善、经济依存度提高,海峡两岸经贸合作模式日益丰富。贸易合作方面已由产业间贸易合作转向以产业内贸易合作为主。在产业合作模式方面,形成了以台资企业为龙头,涉及种植业、养殖业、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农业合作模式;“台湾接单、大陆生产、海外销售”的制造业合作模式;以政府主导型的园区合作模式;以一家或数家台湾大型企业为龙头,带动配套企业的投资发展等模式。

台湾竞争力论坛总召集人 林建甫两岸经济合作台湾才有竞争力

在金融危机过后,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的大陆,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者。台湾和大陆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这对缺乏广大市场基础的台湾厂商是很好的机会,可让台湾突破区域整合的困境。台湾应了解到不参与区域整合就会有被边缘化的压力,而站在整合起跑点的台湾,要如何透过ECFA这把区域整合的钥匙,抢占到经济整合中具有优势的战略位置,这将会考验着台湾的智慧。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所长 单玉丽建设平潭要创新管理体制

把平潭建成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综合实验区,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必须创新管理体制,凸显平潭综合实验区探索两岸融合发展的功能定位,要提升决策功能,或是由国家相关部委领导组成平潭综合实验区领导小组,以提高决策的宏观性、前瞻性和权威性,形成快速便捷的决策通道;要创新管理体制,吸收台湾人士和台商参与管委会工作;建设“对台特区”,平潭实验区既不是纯粹的经济特区,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要探索两种制度、两种体制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为两岸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服务。台湾铭传大学教授 纪俊臣两岸区域合作福建先行先试


金马与海西仅一水之隔,台湾应优先鼓励金马企业前往海西投资设厂;台湾更应积极规划金门、马祖为自由贸易区;台湾当局应鼓励厂商优先考虑赴海西经济区投资,一方面可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亦可试行由台湾引进企业经理前往管理的可行性。

鼓励台湾的大学院校前往海西设立分校,并以培养理工及商管人才为主;海西是产区,台湾是销区,海西范围广达五省,台商前往设厂,可相对降低在沿海的生产成本,因市场通路已建立,还可扩大或充实市场的竞争力。(之光杨永敏)

台湾商业发展研究院院长 张光正

文化资产 不能太唯利是图

在张光正眼里,福州对区域文化的保护是非常好的,例如三坊七巷。但是光观光还不够,必须把那些有文化含量的产品弄出来。张光正认为,“丰富的文化资产可以商业化,但不能够太唯利是图或看得太浅显。”

如何结合两岸的文化创意产业优势,乃至做大做强其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台湾跟大陆在工业、制造业方面已经有非常多的合作。我们希望看到两岸在文化创意产业、批发业、餐饮业等商业方面的交流。例如餐饮业,不只是好吃而已,可以把中国文化跟餐饮业结合在一起,这方面台湾已经做得很不错了。(钟巧花 林启星 林柳莺 林良划)

台湾综合研究院院长吴再益

企业投入 关键要找到市场

“企业投入,关键要找到市场!”大陆是未来世界碳排放非常重要的一块,台湾的腹地太小了,台商企业若无法“登陆”,那么早期节能减碳的投入就没有持续的动力。为了在全球日益严峻的“碳权”角力中占据一席之地,平潭岛被规划为两岸合作综合实验区,前期建设也有众多台湾专家参与其中,平潭方面也明确提出,要建设一座绿色环保的“幸福宜居岛”,所以很多台湾新兴产业对此非常感兴趣,“对于台企来说,能找到一个崭新的基地发展,特别是可以参与前期规划,这就有很大的吸引力”。


国民党“国政研究基金会”科经组召集人、台湾政治大学经济系特聘教授 林祖嘉

先试点再过渡 循序渐进

要整个大陆马上实现“最优惠”,是不太现实的。因此,若有一个试点可以过渡更多的台湾产业,这对福建、对台湾都是比较具有操作性的。针对这点,林祖嘉提出几个建议:厦门银行现在和台湾银行合资20%,如果在海西经济区,能做到让台资银行拥有30%、40%的股权,相信会有更多台资银行来福建发展;如果台湾自由贸易港跟海西商品往来,先实现降税互通,这样海西的吸引力不言而喻……(张燕娟)

附录:

两岸“求同化异”谋发展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7月12日下午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一行。胡锦涛强调,真诚希望两党都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出发,通过增进互信,求同化异,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此前,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已经公开表示托吴伯雄向胡锦涛传话,就是他提出的十六个字:“正视现实、累积互信、求同存异、续创双赢。”因此,胡锦涛如何响应,是此次胡吴会的一大看点。胡锦涛明确提出两岸要“增进互信,求同化异”。这一回应,最大的亮点就是“真诚”。

胡锦涛指出: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只要双方良性互动、平等协商,就能够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向前发展,也能够为逐步解决制约两岸关系发展的难题找到可行办法。这其实就是对马英九“正视现实”的响应。大陆愿意与台湾“平等协商”,而不是以大凌小,这本身就是在正视现实,体现的正是大陆方面的诚意。

截止5月底,大陆台企大约7万家,海西经济区有七八千家,大概占了1/10,与目前环渤海经济区台企的数量相当。当然比起珠三角、长三角的台企,就少多了。

一些新来的台商常问我,“这儿的优势在哪里”,我也经常想,海西的优势究竟在哪里?海西做好“五缘六求”这篇文章很重要,可是不能光有缘,搞经济的人是将本求利,前提是要有钱赚,人家才会关心你,因为没有盈利的企业没有明天。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订阅《海峡瞭望》杂志)

“优惠政策”色彩淡化 成功在于功能定位

今年是大陆区域经济的建设元年,其中海西经济区建设刚上升为国家战略,又与台湾互动最密切,顺理成章成为大家瞩目的焦点

以对台为特色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正迎来建设台商投资区的第二波热潮。

第一波热潮约在二十年前,那时厦门、福州相继设立了四个台商投资区,也是至今大陆仅有的四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

3月25日,泉州台商投资区成立,漳州、莆田、三明等市也在紧锣密鼓规划台商投资区,而原有的厦门、福州台商投资区正在酝酿扩容。

两次建设热潮,时代背景各异,今后台商投资区还能打“政策优惠”牌吗?它将用什么来告诉台商——“这里风景独好”?

建设正在驶入快车道

3月25日,泉州台商投资区成立,这是福建设立的第五个台商投资区。前四个分别是厦门海沧、杏林、集美台商投资区以及福州马尾台商投资区,除了集美成立于1992年外,其余三个均成立于1989年。

泉州台商投资区规划用地200平方公里,东起惠安七一围垦区,西至洛阳江,南临泉州湾,北靠沈海高速公路,涉及4个乡镇。该投资区核心区面积为45平方公里,此地块拟向国务院申报国家级台商投资区。若被批准,将成为大陆第五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


海西其他城市也不甘落后。拟设立的漳州台商投资区地处龙海角美镇,与海沧台商投资区接壤,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可供开发建设用地38平方公里。

莆田台商投资区总体规划近日通过福建省专家组的论证,投资区以该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扩区升级为依托,规划面积43平方公里。

三明也按照 “一区多园”构建台商投资区,涉及三明市区、永安、沙县、大田、将乐等九个地块组团,总面积130平方公里,其中三元吉口、永安贡川作为核心区,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

根据去年底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 《福建省台商投资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和开发区拓展提升方案》,福建省近期除了做好泉州、漳州台商投资区的新设申报工作,积极指导莆田、三明台商投资区的前期规划工作外,还将重点做好厦门、福州台商投资区的扩容。

厦门现有的海沧、杏林、集美3个台商投资区,国家核定面积95平方公里,区内可供建设用地基本开发完毕。福建省拟把厦门台商投资区扩大到厦门全市,并争取全市享受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

福州马尾台商投资区国家核定面积1.8平方公里,已全部开发,福建省计划把这一投资区扩大到罗源湾南北两岸,扩区规划面积43平方公里。

两波建设热的背景

对于海西经济区的这股建设热潮,长期以来关注台商投资大陆的台湾中原大学教授吕鸿德,向记者分析了他的观察。吕鸿德教授称,今年是大陆区域经济的建设元年,其中海西经济区建设刚上升为国家战略,又与台湾互动最密切,顺理成章成为大家瞩目的焦点。

二十年前,第一波台商投资区的成立,有效吸引了早期“登陆”的台商聚集福建。这里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1989年5月厦门设立海沧、杏林台商投资区,当年厦门引进台企130多家,1990年引入170多家,而从1984年到1988年,厦门总共引进台企约100家。1990年以前,大陆台企约一半在厦门。


第一波台商投资区的最大亮点是政策优惠,投资区内享受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因为当时大陆其他地方吸引台资的优惠政策尺度小或者没有优惠,所以台商投资区以政策先机,强有力地吸引了台商。

但此后随着包括福建在内的大陆沿海生产成本提高,以及全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内地不少地方纷纷推出比台商投资区更加优惠的政策,台商出现了北迁西进的转移潮,纷纷由福建、珠三角向长三角、环渤海以及中西部转移。

吕鸿德分析,现在福建加快建设台商投资区,主要目的是以此名义把台商再吸引过来,这不仅是加快建设海西经济区的迫切需要,也是两岸签署ECFA(经济合作综合性协议)之后的试验田需要。

ECFA关乎两岸经济的全面融合,在此进程中,一些敏感度高、政策性强的产业或领域,将实行“试点先行”的做法,海西区必须拿出自己的比较优势,尽可能争当两岸产业和领域合作“试验田”的角色。

因此,两波台商投资区的建设背景可这样比较:第一波是大陆刚打开了开放之门,急需引入台资在内的外资;第二波是两岸经济即将全面合作,海西区被寄予试验田的光荣任务。

功能定位发生变化

时间不同了,台商投资区的功能定位也将发生变化。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李非接受采访时指出,台商投资区的政策优惠功能正在淡化,更看重的是以此形成招商引资的浓厚氛围,把台商投资区当做吸引台商的一张牌。

李非强调,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台商投资区已经不太新鲜了,但是对于没有设立台商投资区的泉州、漳州等地来说,这仍然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名分,虽然实际上也享受一些优惠政策,可更侧重它的名分、招牌效应。


既然在优惠政策上,沿海台商投资区未必比内地具备更多优势;在劳力、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内地优势明显。那么,海西的台商投资区还能凭什么来吸引台商?

吕鸿德教授指出,海西台商投资区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功能定位。从他访问的一些台商观点看,他们认为海西区政策宣示的意义大,企业经营的实质优惠小,所以还是要往四川、安徽等内地转移,海西逐渐不再适合劳力密集型、出口加工型等传统产业的生存。

吕鸿德建议台商投资区可往两个方向着力:一是“高感动”;二是“高科技”。他说,“高感动”指文化创意产业,台湾在这方面有优势,台商投资区应善用这个优势,创造条件鼓励台商从制造业转向创意产业,创造高附加值。

对于“高科技”,他认为国务院最近提出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非常好的战略主题,包括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电动汽车、节能环保、信息产业,代表着中国未来发展的主动力;同时,台商的国际化程度高,思维跨度大,创新研发能力强。海西要吸引台商往高科技方向发展。

吕鸿德进一步建言,海西的几个台商投资区之间,也要有功能区隔,不要一窝蜂搞同一个东西。例如,福州可借助东南汽车城的基础,发展电动汽车;泉州可借助服装鞋业的基础,研发新材料的鞋服;厦门可借助两岸文博会和自身的创意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如何让专区名副其实?

对于已成立的几个台商投资区,有不少台商抱怨称,名义上是台商投资区,实际上其他外商和本土企业都可进入,成了“混资经营”,当不少台商想进入时,已难寻立足之地。

如何看待 “专区不专”这种现象?李非教授称,从WTO的公平精神来说,不能只优惠台商,而排斥其他商人,其他资本应该都可比照,不过台商可享受 “适当放宽,同等优先”待遇。有一点可以肯定,排斥其它资本进入台商投资区是不行的。


吕鸿德则表示,台商投资区是一个专区概念,不是一般的经济开发区,必须要突出对台专区的主题,所以入园企业要么是台企,要么是含台资的企业,要么是台企的配套企业,这样才有台商投资特色。

在吕鸿德的理解中,专区除了台商这个面向之外,还应包括产业面向,即不同的台商投资区要有不同的产业重点,产业集群要明晰,各自专区的支柱型产业要占到八成以上。比如光电业专区内,光电企业应占到总数的八成,产业群聚效应便能充分发挥。

    昨日厦门发布了《厦门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今后10年,厦门将以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建设为主轴,打造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海峡西岸人才创业港”。(东南网手机版)

市委在泉州市“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十二五”期间,泉州市要做大做强海西中心城市,要大力提升城市功能,要大力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如何大力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解决城市拥堵问题,是一个关系民生、社会稳定和城市形象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市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我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目前泉州市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心市区道路交通流量急剧上升,道路交通瞬间拥堵问题比较突出,解决出行难、停车难问题,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泉州市城市公共交通有序健康发展。

优先发展公交逐步得到重视。今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市财政出资完成了泉州公交发展有限公司内部职工股的回购工作,公司完整回归国有独资。市交通集团成立,把原来分别隶属不同行政主管部门的泉州公交发展有限公司与第二公交公司统辖为下属公司,管理体制初步理顺,行业壁垒得以打破,交通资源进一步整合。

公交投入逐步加大。2010年泉州市更新的500部公交车,全部由市政府实行财政补助。同时,市政府以行政划拨的方式提供部分土地给公交公司作为场站用地。

公交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逐步改善。《泉州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等相关规划相继完成。在刺桐路、丰泽街和温陵路、泉秀街、内环路分别规划了公交专用道和公交优先道,并规划了2条枢纽线和3条干线的公交快线系统。见龙亭公交始末站、清濛公交场站等部分公交基础设施建成投入使用。

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泉州公交公司进一步加强了内部管理,不断着力于提升服务水平,GPS智能调度系统和公交IC卡收费系统投入使用。对中心市区的线路进行了规划调整,并新增了部分公交线路。

(二)目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公共交通和优先发展公交认识有待提高。一些相关部门对《若干意见》贯彻落实还不够到位,在公交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政策扶持等方面还有待完善。很多市民对公共交通出行的认识不足,他们并不真正了解发展公共交通的重要意义,公交出行和其他出行方式相比在交通费用、环保等方面的优势,加之公交服务质量较差,市民乘坐公交出行的意识显得比较淡薄,不愿乘坐公交车出行。泉州市公共交通出行率约为11%,与国家要求的20%和省里要求的25%差距较大。

公交投入有待增加。投入体制机制还不尽科学合理,而承担的社会公益支出逐年在增加,几类人员免费或半费乘车额度不断提高,指令性线路亏损额增加,燃料、汽配等主要生产材料价格持续攀升和人工费提高,使运营成本提高。车辆更新、装备配备、科技管理手段运用上资金缺口较大。

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泉州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与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目标相比还存在差距。公交基础设施配套存在不足。首先是场站建设缓慢,至今年年底,泉州市公交车辆将达1000标台,理论上应配备35万平方米的综合停车保养场地及10万平方米的首末站用地,而目前综合停车和保养场仅为7.445万平方米、首末站用地仅为2.17万平方米,缺口较大。其次是枢纽站和始末站缺乏,至今没有一个枢纽站,而几乎所有的始末站均是占道而设,且由于道路规划设计原因,公交港湾式停靠站较少,绝大多数是直接占用一个机动车道的月台式停靠站点。第三是全天候或交通高峰时段的公交专用道缺乏,目前中心市区只有丰泽街、温陵路中医院段设置了公交专用道,没有一条BRT。

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市交通集团已经成立,体制机制的作用和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还处于适应和磨合过程。特别是在适应扩大后的新的城市规划区和中心市区,建立环湾大公交中对道路资源和运输资源的整合工作还任重道远。

公交装备较差,服务质量有待提高。部分公交车辆破旧,冒黑烟现象比较严重,运营过程中时有发生抛锚现象,存在安全隐患。由于用工紧缺,部分人员经过审核和简单培训后就上岗工作,素质和服务意识参差不齐,教育管理也不够到位。另外,公交公司一线驾乘人员及一般管理人员工资与周边城市及本市其他运输企业相比偏低,公交员工工作环境普遍较差。一些公交驾乘人员未能安心工作,服务不够规范、服务态度较差、准点率较低,到站不停或不到站就停靠等现象还比较严重。


二、大力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几点思考

“十二五”期间,泉州市在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工作中应当着力加强以下几方面:

明确目标任务,保障规划目标实现。为了贯彻落实市委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战略目标,各有关部门应在“大力”和“优先”上做足功夫。“大力”就是要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具体目标任务。公交出行率应明确指标;轻轨一、二号线可抓紧动工并明确开工时间、建设周期、进度;制定“十二五”期间每年建设公交始末站、场站及港湾式停车场的数量指标及枢纽站、公交专用道、BRT线路的建设规划;财政每年可在优先发展公交上的投入上有一个数字指标纳入预算。“优先”就是要把《若干意见》中提出的“理念优先、规划优先、投入优先、路权优先、政策优先”五大理念具体化到各项工作中,同时,贯彻“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最大限度满足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需求,通过建立动态性、精细化、智能化的多部门协作体系来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水平。

加强宣传教育,落实《若干意见》。以相同的乘客量作对照,公共交通在土地资源、建造材料、投资、空气污染及事故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各级各部门需要认真履行宣传教育的职责和义务,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和形式,形成宣传合力,加大对“十二五”规划及《若干意见》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加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力度。以做优做强中心城区公交为前提,以建设环泉州湾大公交、实现公交“同城化”的战略高度对《泉州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进行修编完善。制定解决公交场站缺失问题的方案,可在中心市区规划出土地建设公交换乘枢纽,提高公交线路接驳换乘能力。继续推动中心市区长短途汽车站外迁工作,实施已规划的四个客运枢纽站的建设,可将泉州新车站、泉州中心客运站等条件具备的旧车站规划预留为公交站场,解决市区公交换乘问题。应加快公交始末站和场站的建设。落实公交路权优先,可在市区部分道路划出公交车专用道,在条件具备的灯控路口设置公交优先通行信号。已规划的公交专用道及公交优先道也应抓紧建设,新门街、津淮街等路段可通过实行“退绿还路”的方式来设置公交专用道,新区道路应留足公交始末站、停靠站、专用道等,有条件的应建设BRT快速公交通道。加强建设港湾式停靠站,可实现人性化设计,与人行天桥、下穿通道等过街设施相配套。加快轻轨一号线的建设和二号线的前期准备工作。

整合资源,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机制。交通委及交通集团应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机制,根据市委提出的交通同城化建设的要求来进一步整合公交资源,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整体提升公交运行效率。

建立健全财政补贴补偿机制。公交企业可实行政府投入、企业管理运作模式。各有关部门可制定财政补贴补偿机制,把政策性亏损、因承担社会福利和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增加的支出的补贴补偿经费纳入每年财政预算,对综合换乘枢纽、场站建设以及车辆、设施装备和智能系统等的配置、更新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可考虑免征公交车辆的相关规费,支持公交企业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深化公交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改革,科学制定规章制度,实行人性化管理手段,提高科学经营管理水平。合理优化调整公交线网布局,提高公交服务的覆盖面,延长服务时间,进一步改善公交乘车环境。加强公交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安全教育,做到文明行车、安全操作。强化行业监督,不断改善公交服务状况,增强城市公交对市民群众的吸引力。

东南网-海峡导报12月30日讯(本网记者 李玉燕 兰灿阳)昨日厦门发布了《厦门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今后10年,厦门将以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建设为主轴,打造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海峡西岸人才创业港”。

根据发展纲要,到2020年,将厦门打造为国内极具吸引力的人才创业创新城市,确立厦门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人才竞争领先优势,进入全国人才强市行列。争取到2015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从2008年末的46.1万人增加到74万人,2020年达到99万人。

支持台湾人才报考公务员

纲要首次明确,厦门要“建设两岸人才交流合作示范区”。

纲要提出,到2020年,把厦门建设成为两岸人才交流合作示范区,成为台湾人才在大陆就业创业的重要集散地。

为此,厦门今后将实施“两岸人才特区”政策。如落实台湾高层次人才来厦创业工作有关通行、居留等便利政策。开展台湾人才学历认证、职称评审、执业资格考试。支持台湾在厦门建立医院、医疗技术中心和文化艺术中心,支持台湾企业在厦门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开展两岸联合办学,引进台湾优质教育资源,合作成立高等学校、高职院校,合作培养各类人才。加强两岸人才交流,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鼓励、支持台湾优秀人才来厦创业就业、报考聘任制公务员职位、应聘事业单位岗位。对引进的台湾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实行特聘专家制度。

相关新闻:厦门砸2700万重奖优秀人才 全市人才工作会议召开


注重从岛外选调公务员

“大力推进岛内外人才一体化”,今年也首次被写进了厦门市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纲要指出,今后厦门将进一步研究出台“吸引人才到岛外工作创业的政策”。如对引进到岛外工作、创业的人才,在职务聘用、子女就学、配偶就业、住房、住房补贴、户籍等方面实行优待倾斜政策。健全公务员、中小学教师、医生、农技人员等公职人员到岛外地区服务的派遣和轮调制度。注重从岛外基层选调、招录公务员,为岛外人才成长提供发展机会和成长通道。

此外,厦门还将支持岛外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吸引高端人才服务岛外发展。

闽西新闻网讯(通讯员 江勇)12月20日,龙岩新罗区举行海西龙门物流园建材综合体项目签约仪式,项目总投资约12亿元。这是继8月下旬总投资16亿元的龙门物流园汽贸综合体项目签约后,龙门物流园引进的又一超10亿元大项目。

海西龙门物流园区是龙岩中心城市“三大板块”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总用地面积5219亩。为加快海西龙门物流园区建设步伐,加快中心城市物流板块集聚,新罗区认真规划,积极推进商贸业态调整、优化,精心打造各类专业市场。此次签约的龙门物流园建材综合体项目位于龙门镇考塘村,项目用地约156亩,项目总投资约12亿元。该项目立足龙岩辐射闽粤赣,将打造一个专业的、集建材商贸城及服务配套、建材仓储、电子交易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专业市场。建材综合体项目建成后,将为我市众多小规模的商家提供交易和营业场所,不仅大大规范龙岩建材市场经营,优化商家经营环境,降低经营成本,同时还将为用户采购建材提供巨大的便利,节省建材的采购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