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南京大巴劫持案中一名人质在解救过程中遭警方误伤,被子弹射中脸颊,目前仍在ICU病房。其家属称警方承认开枪误伤,并将支付治疗费。专家指警方第一次开枪未击中劫匪,却射到人质面部,是典型的失败行动,并很可能因此激怒劫犯,危害第二名人质生命安全。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解救人质是一种风险极高的工作,那真是“一脚门里,一脚门外”,解救成功,皆大欢喜;如果失败,不论对人质及家属,还是社会公众,都不好交代。而导致失败的原因,很多时候既不可预见,也不可控,稍有闪失,即是满盘皆输。
南京警方此次解救人质行动,不论专家观点,还是在公众视角上,其疏漏都是明显的:一是警察上车盘查的策划有失周密,公开身份、武装行动导致了嫌犯劫持人质行为的发生。为什么不是上去几个便衣人员隐蔽接近嫌犯呢?这是一个低级错误。
二是向劫匪开枪,依据专家的说法,理论上,隔着玻璃对目标进行打击,可由两名狙击手配合。第一人先开一枪,击碎玻璃,紧接着,第二人开枪,透过第一枪造成的弹孔,对目标进行射击。一般来讲,警方可采取其他方式将玻璃摇下、取下或者击碎,再由狙击手进行射击。据说北京警方的特警狙击手,曾在多次演练中成功展示过“双枪合击”。这么说的话,“双枪合击”在警界应该不是陌生概念。那么,虽说射击失误带有某些“高级错误”的性质,但是“单枪单击”的决策显然是一个低级错误。
以我的推测,劫匪杀害人质的决心并不大。否则第一枪之后,他就该动手了。然而第一枪之后劫匪不但没下手,而且允许中枪的人质下车,说明他没想把事做绝。而且第二枪之后,他仍有下手的机会和力量。那么,警方是否在判断上存在较大偏差,以及谈判工作的不得力,令人质疑。
然而,警方解救人质中的“低级错误”与“高级错误”,毕竟是我们旁观者所做的“事后诸葛亮”评论,现场情况可能不是仅凭新闻报道就能还原的,警方人员承受的各种压力与风险,恐怕更不是他人所能想象的。我认为,确实存在的错误和责任,必须指出来,那是教训,也是教材;而解救行动成功与失败的客观概率问题,也需要理性对待。
此次解救人质事件失败也好,侥幸并有代价成功也罢,责任问题应该调查,教训应该吸取,但也要注意避免给今后的解救工作造成阴影。警方人员,特别是狙击手,心理阴影和压力越大,解救成功的概率也越低。
马涤明(内蒙古 职员)
- 2010-08-26菲律宾人质事件中的宽恕之道
- 2010-02-01跳楼秀升级为劫持秀令人心忧
- 2010-01-27“版权费半数被消耗”是被权力劫持
- 2009-12-24从劫持65名小学生案看“搞大”心态
- 2009-07-16劫持媒体主编!后面的隐情更重要
- 2009-05-04被商业化劫持的"五一"小长假
- 2009-03-18向第三者索赔是为权力劫持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