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缺乏执行力的制度创新不过是一场行为艺术
www.fjnet.cn 2011-07-06 17:51  萧善匀 来源:    我来说两句

据7月2日《成都日报》报道,在一段时期的试运行后,近日,成都市温江区正式启用公务自行车,320辆自行车将向温江区所有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开放申请使用。温江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谢胤表示,温江的公务自行车刚刚开始启用,并没有"强制约束力",遇到困难也是可以预料的。

公务自行车要想长久骑行下去,必须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制度的刚性约束,让公务自行车在政府机关永久存在,否则,车轮可能转动不了几天,就会昙花一现。这既是一般认知,更是现实经验。事实上山东省的有些部门单位也曾搞过类似的活动,但结果都是不了了之,购置的自行车不是被私人骑回家,就是锁在角落里无人问津。正是汲取之前的经验教训,日前,山东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在向20多家省直机关、部门发放100辆公务自行车,并规定3公里范围内外出公务原则上要骑自行车的同时,由公共机构节能办制定了《山东省省直公务自行车管理办法暂行办法》对省直单位公务自行车的管理和使用。尽管山东省公务自行车的执行效力尚待观后效,但成都市温江区与山东公务自行车不同的"自愿原则"却很可能直接导致公务自行车沦为一场行为艺术。

公车改革最大的阻力源自公车使用者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冲突。各地出台的公车改革方案五花八门,政策强制,纪律约束,金钱刺激,可谓十八般武艺,样样不落,尚收效甚微。没有"强制约事力"的公务自行车能产生多大效力,几乎不用打问号。抛开温江的公车改革是"为了转变公务车管理理念"的声明,单纯以低碳出行和健康出行为目标,缺乏强制力和奖惩激励措施的公务自行车制度最后恐怕也难免沦为一场宣传环保理念的行为艺术。

"公务自行车"背后的制度善意不用质疑,但缺乏强制性的自愿执行原则规避了公车改革中最艰难的执行部分。不管制度如何创新,在公众看来都少了几分诚意,与领导植"树"有异曲同工之感。许多领导简单地把参与植树活动理解为站在植树坑旁合影留念,以至领导参与的植树往往成活率偏低,于是植树变成了植"数",成为了一场只重行为,不重结果,只重理念,不重效益的的行为艺术。

在制度上,如何确定公务自行车的使用范围,使用方式,或者不能用公车的方式,怎么去操作,如果不按照这个去做,怎么处罚,由谁负责。这一系列执行问题一直是公务自行车的争议焦点和执行难点。温州公务自行车一句没有强制约束力,虽然立刻将争议和困难化于无形,也封闭了制度自我完善,发展的空间与可能,推行公务自行车改革所释放出来的节约、节能、环保、亲民等良好理念很可能也随之烟消云散。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公车改革更是如此。对于那些真诚但并不完善的改革,社会舆论愿意多些宽容、理解和鼓励。但对于那些连真诚都欠奉,更难于完善的改革,公众除了当行为艺术看看热闹,实在是连掌声都欠奉。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