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经济论衡 > 正文
“隐形涨价”挑战行政履责能力
www.fjnet.cn 2011-05-24 09:38  马红漫 来源:南方网    我来说两句

一些食品企业在被行政部门“约谈”之后,暂时停止了直接涨价的举动,但“隐形涨价”之风却正扑面而来。有记者调查发现,类似“缩量不缩价”、推出新品暗中涨价的现象在啤酒、碳酸饮料、饼干等商品中十分普遍,但却较少能引起消费者的察觉。

商品价格隐形上涨,或许正是商家为应对行政部门的价格管控而来。这样的市场结果表明,行政直接干预价格的初衷落空,公众仍然要为日常消费支付更高价格。而国内历次涨价风波说明,行政部门对市场价格的监管不应缺位,但也不宜越界,行政职责的本位应在于回归裁判员角色,针对市场垄断、信息不透明等不良秩序给予厘清,而非对具体商品价格下发禁令。

近期,国内消费品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频频“破5”,引发了市场的高通胀预期,商品价格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成为敏感事件。在面粉、大麦、食糖、石油等上游成本攀升的格局下,厂商涨价的冲动也日趋强烈。为此,发改委在3月和4月份密集约谈了方便面、日化企业及各行业协会之后,又对联合利华开出了200万元的高价罚单,以期通过行政压力抑制新一轮涨价潮。但遗憾的是,业界对于行政价格干预的结果并不乐观。

政府部门稳定物价、安抚民生的初衷值得肯定,但政策执行时也应尊重市场内在规律。在市场经济中,商家综合考量成本、需求及竞争格局之后,拥有自主调整价格的主动权。表面看来,“成本上涨”是商家历次涨价的理由,而其背后却另有他因。2007年,国内方便面行业就曾出现过一次集体涨价,最终调查发现,虽然成本只有不到5%的上涨,可价格却上涨了20%-40%。同样在成本上涨的大旗下,时下可乐、康师傅等品牌产品也应声而涨,至于因成本增加而导致价格上涨所占的比例为多少,外界同样不得而知。其实,成本提高并不是业内价格齐步上调的充分条件。在竞争充分的市场中,率先涨价者将面临其他同行的价格挑战与客户流失,更多厂商将会先尝试“内部消化”。如今商品价格变相涨价的“底气”在于强势的市场支配地位,比如“两乐”已占据碳酸饮料市场90%份额;而康师傅蛋酥卷类的市场销售额占有率也高达28.5%,居细分市场第一;宝洁、联合利华等外资品牌的洗发水、洗衣液等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也至少达到了70%。

可见,隐形涨价其实在挑战行政部门的履责能力。行政部门直接干预商品价格治标不治本,反而要退居场外才能让绩效显现。这其中,包括行业垄断监督、行业信息披露等工作均需要进一步强化。就前者而言,厂商因垄断而形成的利益高地侵蚀了消费者利益,是需要行政力量干预的市场失灵现象。今年年初,联合利华和宝洁公司就因操纵洗衣粉价格遭到欧盟反垄断机构的罚款。当然,价格主管部门除了要扮演好事后“消防员”的角色之外,还应当尽早着手培育健康的供给市场。其中的关键就在于,鼓励更多民营企业进入日化等市场,削弱既有垄断者的市场地位,倒逼厂商们产生“道德的血液”、平衡供求双方的博弈力量。对于行业信息对称的工作,则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定期公布业内主要原材料占比及其价格变动等数据,通过公开业内信息消除厂商假借成本之名行涨价之实的冲动。

此外需要提及的是,在防范物价过快上涨的过程中,行政部门也应将“降低行政性收费”作为重要抓手之一,通过减少厂商交通运输成本等缓解整体物价的上涨空间。这其中,解决广为诟病的公路高收费问题当为第一要务。凡此种种,都是价格管理部门应该担当的行政职责所在,而不应仅仅就价格论价格而已。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