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怎么改造”他山之石篇 聚焦重塑之路
“西街怎么改造” 他山之石篇(上) 西街焦点:重塑之路 进入热词>>>西街改造复兴 编 者 按 有西街的城市多半是古城,叫西街的地方大都有故事。 许多地方都有西街,西街不仅是个显示空间地理意义的街市名称,更是一种留存记忆反映发展的文化概念。岁月流逝,社会变迁,“西街”的命运也在发生不同变化。今日本版选取国内几条具有代表性的西街,既展示其历史风貌,更聚焦重塑之路,但愿能对泉州西街的改造有所启示。 中西交汇名扬海外的 阳朔西街 阳朔西街也许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一条西街。阳朔镇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西南面,原为村落,名叫羊角村,秦时已有人定居。阳朔西街位于古镇中心,历史1400多年,是阳朔古镇最古老最繁华的街道。昔有对联“半是乡村半是店,可为耕种可为商”。明城墙、碑刻、古寺、古亭、名人故居、纪念馆等这些古老的建筑保存皆较完整。 这条古街,曾是孙中山先生演讲的地方,艺术大师徐悲鸿曾居于此,15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曾在此流连。 “不逛阳朔西街,等于没来过桂林。”随着各地游客纷至沓来,阳朔西街与外界的交流越发频繁,据悉其长住居民和流动人口的比例达1∶3,逐渐形成多元化的社区。每天在此逗留、游览的外国游客逾千人,有的甚至成为当地的一员。于是,这里成为孕育跨国婚恋的温床,据统计称目前阳朔西街已缔结至少500对涉外婚姻。 世界最具权威的自助旅游丛书《孤独星球》每年都用不少篇幅宣传推介阳朔西街,宣传口号是:“到阳朔西街去!”近年来出版的反映阳朔西街的出版物达300余种,阳朔西街文化已成为中国街景文化的领军者。 保存文化 多元经营 在当地政府的保护性整治下,风雨沧桑的阳朔西街焕发生机,不仅成为阳朔最繁华的街区,也成为闻名遐迩的“地球村”。 该街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一度十分落后,1984年经初步改造,成了古朴典雅的旅游文化街。1999年到2004年,阳朔县按照“保存历史信息,传承历史文化”“整故如故”的要求完成了保护性整治。 具体措施:将所有管线下地改造,整治路面,将原来的水泥路全部去掉,恢复为古时的石板路,新铺、维修石板路2400平方米;沿街立面和危房按照原有风格进行修葺拯救,对与街区传统风貌格格不入的建筑采用“减法”和“修景”等手法加以整治,使原有建筑设施在不“伤筋动骨”的前提下得到修复维护;135处公私房屋(包括商店招牌的材料)一律建成“小青瓦、坡屋顶、马头墙、木门窗、吊阳台”式的桂北民居特色;与整治过的桂花街组成并行的步行街,增设道路广场,复原一些历史遗物如古井等,突出景观特色。 阳朔西街的成名让本地商业受到启发,兴起中西文化兼容的经营理念,法国餐厅、意大利餐厅、咖啡店、酒吧等特色店应运而生,所有文字标牌都采用中、英文两种以上的表达方式,让外地游客体会其开放、包容和舒适。 据统计,阳朔每年接待的中外游客达150万人次。近年来到这里的“背包老外”迅速增加,每年达10万人,大多是来自美、英、法等国家的学生、学者或打工族。 再现茶马古道风情的 都江堰西街 四川都江堰既是一座古城,也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都江堰城中的西街位于都江堰宝瓶口以南,与伏龙观隔江相望,东起南街南段,西接玉垒山麓,全长近400米,是一条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街,是南方丝绸之路入藏的起点,也是沟通汉族和藏羌势力范围的唯一一条“官道”,被誉为古代茶马道上的第一街。“三垴九坪十八关,一锣一鼓到松潘”,就是当年商人走山贩货的历史写照。 该街历代居民看中了地利之便,经过世代努力把这里打造成近代都江堰著名的商业街。清代曾名“西正街”,清末,此街多玉石加工及销售作坊,故又名“玉石街”。一条石板路面的老街,两边建筑多为一至二层的木结构。该街较完整地体现了清末的历史风貌,保存了比较完整的旧成都风貌,是都江堰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 整治改造 恢复重建 据当地媒体报道,都江堰西街的转型来自几个因素共同推动:一是当地打造国际性旅游休闲城市的发展战略,需要对历史城区进行保护性开发;二是西街本身逐渐没落,丧失活力,需要转型。据报道,这条西街“吃低保的有100多人,吃社保的有300多人,加起来超过常住人口的一半”,“西街就是都江堰的贫民窟”;三是都江堰成功申报“世界遗产”,成为复兴西街重要契机;四是“5·12汶川地震”的影响,西街及周边老城区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亦需修复重建。 2009年,都江堰进行了重新规划,计划将西街、商业街、文庙片区等众多历史街巷为主的历史城区打造成融山、水、堰为一体,经济健全、功能协调的旅游休闲古城。其中西街是一个隆重推出的亮点,作为古城区整治改造和恢复重建的核心地区和当地的文化地标。 整治改造和恢复重建的思路是:“一核心”,即当地西街、商业街、文庙片区规划打造;“三重点”,即重要节点及重要保留建筑物立面整治、重要拆旧后场地恢复重建、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服务建设,并制定明确的进度时间表。 在西街原居民搬迁的关键问题上,当地提出“科学重建、民主重建、和谐重建”,要求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群众愿走就走,愿留就留,都配套相应的政策。 此外,还对西街及周边街区进行功能细化定位,西街主攻书画、古玩和传统老字号为主的商业店面,其他街区分别承担餐饮、休闲、观光展览、娱乐等功能,实现各有特色,协调统一的发展格局。 经过约两年的时间,都江堰古城区的核心区域已经初具规模,当地西街等重点历史老街实现修旧如旧,逐渐焕发出新的光彩。 传统风貌与现代活力并存的 温州城西街 温州城西街是当地最重要的历史古街区之一。城西街南起广场路,北至沧河巷,清代时是条石和青砖结构路面,仓桥、飞鹏桥、嘉会里桥、金凿石桥穿街而过,小桥流水,有“九山十八溪”之称。 城西街民房建筑大都是民国时期,以二层小楼房居多,在成为服装一条街之前,曾经是家具一条街,楼下店屋连排,家具品种繁多,是当时浙南地区新旧家具交易的集市要地。此地居民不但经营有道,且个个都懂木匠和油漆技术,一些旧家什经修整加漆后又成精品出售。 该街有个习俗,凡逢红白喜事,家家铺有“台平板”(形同戏台踏板),从大院里屋一直铺伸到街西,上搭网罩彩额,熙熙攘攘犹如戏班台间一般,亦为当地一大民俗景观。 分类保护 区别对待 据称,随着时间推移,城西街街区建筑景观不协调、建筑品质不高的问题逐渐显露,环境整治、功能调整和基础设施改善的呼声日渐强烈,需要采取措施保护传统民居与街道空间风貌,复兴传统的商业街巷并完善布局,打造一个既具有温州传统风貌特征又充满活力的历史街区。 2011年通过《城西街历史街区保护和整治规划》。当地媒体解读称,一幢幢历史建筑将被串成一部活生生的温州建筑史,展现千年古城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 城西街保护整治的最大亮点在于将街区内的建筑划分为文保单位、保留建筑、改建建筑、拆除建筑四大类,分别对应不同的整治措施。 改造重点包括对建筑进行梳理,延续温州传统的街巷商业模式并补充服务设施;利用拆除重建类建筑进行空间重构,增加院落空间,开辟街区广场和绿地;通过旧厂房置换和拆除,引入高品质商业、旅游服务功能等。其中,城西街和仓桥街将延续小商品街模式,沧河巷依托已有基础形成一条传统文化商业街,嘉会里巷则以服务本街区居民的日常性商业为主。对沿其他小街巷的商业,则不鼓励发展。 同时,该街区沿街建筑外墙色彩统一以灰、白为主,木质装修以深赭石色为主,其中核心保护区的建筑高度控制3层、不超过9米。《规划》还对道路交通、旅游发展、建设工程控制、业态管理等进行了规定。 变身当地第一条步行街的 商洛西街 陕西省商洛市的西街,既是当地一条著名古街,也是最重要的商业街,位于市中心,原宽6米,500多米长。据载,明清时期,商州城区(商洛市原名,后改为区)街巷分布严整,与东、南、北街一样,西街是城区的主要干道,州署、考院、文庙等主要建筑群都聚集于此。至今,西街上还有350年历史的大云寺和始建于1920年的一座天主教堂。 后来,商洛西街商业繁荣。改革开放后,发展成服装一条街,本地人沿街开店售卖衣帽服装,外地人来商洛也多在此租房做生意。来商洛的各地“驴友”也多会来这条老街走走,把它喻为“商洛的骡马市”。 就地重建 商业化改造 改造前,整条街都是五十年前建设的土木结构的门面房,店面结构和房子的质量已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当地居民和商户期要求改造的呼声也很强烈。 据当地媒体报道,商洛西街改建,是商洛市区历史上首次较大规模的拆迁,也是当地首次建设高档商业生活圈,涉及范围约170亩。其中166.21亩的西街及其周边建筑都将拆除,只保留文物保护单位大云寺和天主教堂。 商洛西街的主要改造措施将街道宽度由6米拓宽到12米,街道两旁低矮的泥土房子,被林立的高楼大厦替代,周边的马路和其他基础设施进行升级,用3年内完成整个高档商业、生活居住圈。 当地政府称,新的商洛西街将建为步行街,逐步建成集商贸、生活为一体的现代城市生活圈,同时也将结束商洛没有步行街、没有高档商场的历史。 □本版文字:晚综 图片:王洛 在争议和等待中消失的 南京西街 六朝古都南京有好几条西街,凤凰西街、贡院西街、游府西街等,真正就叫“西街”的,位于城南中华门外,当地人也称“中华门西街”或“城南西街”。 在满城都是历史的南京,西街被认为是老城南的根,依傍秦淮河而发端的古老街区,走过了千年,与南京的历史一样长。西街上曾有南京粉墙青瓦、淡妆素裹的民间建筑,幽深院落,青石小路,古井古树,砖雕木雕,与此联结的是南京的民俗、文化,更联结着南京人的记忆和情感。 整体拆迁 古街消失 2013年,南京规划部门发布消息称,将对“中华门外长干桥片区”进行整体改造,其中西街地块为核心区域之一。 当地提出要打造综合性的城市生活文化休闲片区,利用地块濒临外秦淮河的地形,营造可观、可用、可品的优雅滨水生活,在整体环境上,将架构山水城林为一体的特色长廊的目标。当地媒体称,南京西街将被整体拆迁,以后,原来的西街将不复存在,“仅保留一个西街的名称”。 其实,南京西街拆迁的动议由来已久,且引起不少争议,时有见诸媒体。如上述片区改造方案公布后,即有文史专家呼吁,对于这一古城发源地的开发改造必须事先进行细致的考古挖掘。 西街动迁之事久拖未决,也是一大争议焦点。据报道,上世纪90年代,南京西街就有拆迁动议,当地甚至为此冻结户口。然十多年过去,尽管有多次消息传出,却始终未见真正行动,而户口冻结、房屋翻修搁置等又对居民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当地《现代快报》曾描述,“西街上的房子,依旧是低矮、斑驳、漏雨,天冷的时候,家里就阴冷潮湿,天热的时候,白蚁纷飞,空气中也是发霉的味道”。还有市民向政府反映说,西街“有能力的居民也都搬出去了,剩下来居住的就是老人和外地租户,失窃情况时有发生,治安状况也很不好,作为南京的南大门,实在有损南京形象”,要求尽快落实规划。这种情况直到2013年动迁真正开始才结束。 |
- 2014-01-13“西街怎么改造”之草根声音篇 留住古城之魂
- 2014-01-10西街复兴群言堂:放眼中国各地“西街” 看看人家怎么做
- 2014-01-10“西街怎么改造”之代表委员篇:重整体重特色重人气
- 2014-01-09西街达人创业创意在这里 重拾“遗失的美好”
- 2014-01-09西街人期盼改变的八个细节 保留历史文化提升居住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