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参与资源配置规模须适度,政府如果成为主要的需求方,资金的主要使用者,必然有其他的市场参与方资金的需求受到挤压。”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昨日在“《财经》年会2014:预测与战略”上发表上述观点。同时,她表示,待条件成熟时,择机放开存款利率管制,由金融机构等市场主体在竞争中自主定价。
胡晓炼认为,发挥市场对金融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应该把握好三个问题:一是界定好政府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二是进一步完善市场配置中的价格形成机制,三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问题。
胡晓炼表示,政府既是市场的参与者,也是资金的需求方,但政府参与资源配置规模须适度。同时,政府参与资源配置也应该以规范透明的市场化方式进行。
关于“进一步完善市场配置的价格形成机制”方面,胡晓炼指出,最重要的就是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改革。她表示,接下来首先要以建立公平、公正的激励约束机制为重点,提高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此外,通过推出大额存单的方式,逐步提高金融机构负债产品自主定价的市场化程度。
“探索中央银行的政策利率体系,逐步推进货币政策框架,待条件成熟时,择机放开存款利率管制,由金融机构等市场主体在竞争中自主定价,发现均衡利率。”胡晓炼称。关于汇率改革,她表示,从微观层面来看,汇率逐步向均衡水平靠近和浮动,能够促使企业减少对低要素价格的依赖。
关于放开存款利率管制的问题,中国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在财经年会上发表了另一番观点。
“全会讲要解决地方的事权大财权小,解决怎么匹配,而利差收入直接影响地方财政,假如这个条件还成立,利率市场化的水平在存款利率的放开可能有一个时间过程。毕竟企业的资金处于一种供大于求的情况。”阎庆民称。
“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有企业的承受能力问题,其中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超比例调高杠杆是不可持续的,从这个意义来讲,如果利率市场化步伐过快,首先是国有企业承担不了。”他称。
至于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影响,阎庆民认为大银行和中小银行不太一样。理财产品是利率市场化催生,资金来源不稳定,需要做负债管理,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尤其是中小型银行会形成很大冲击。
阎庆民表示,金融越发展,监管越重要。“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表明,金融监管也具有宏观调控效果,应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一道纳入宏观调控政策‘工具栏’,提高政策的协同性,防止政策叠加和冲突。”他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