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根本在于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我们党与其他政党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党员干部要像先进党员代表那样,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矢志不渝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努力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

陈素珍:对居民有益的,再难都得做

即时 | 2016-11-23 08:00

东南网11月2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廖丽萍 林世雄)走进厦门市湖里区金尚社区,只见社区主干道旁的桃花木树干粗壮,绿油油的叶子格外醒目。两个多月前,超强台风“莫兰蒂”正面袭击厦门,大量树木倒伏,而金尚社区192棵桃花木全部扛住了,停在树下的300多辆汽车也都安然无恙。居民们说,这多亏了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陈素珍两年前的一次坚持。

原来,这些树种了20多年,从未修整过。两年前,有居民反映树木存在安全隐患,希望社区修剪,但这个提议被多数居民反对。

陈素珍看了现场,走访了专家、居民,最终决定修剪树木——降低树的高度,修剪露出地面的树根并重新加固。一些居民表示不理解,但陈素珍认为,低楼层居民家因为树荫遮挡,常年光线不足。而且,十七八米高的树,遇上大风大雨确实是安全隐患。

“只要是对居民有益的,再难都得做。”在她看来,社区工作涉及家家户户的切身利益,需要更多担当。

社区里的金尚小区属保障性住房小区,低保户多,而原来辖区里的两所幼儿园都是私立幼儿园,学费贵,家长压力大。陈素珍一有机会就向相关部门和领导反映,经13年的不懈努力,2013年,两所幼儿园的场地全部被收回,并引进公办园。“上公办幼儿园,家长每年的学费开支可以节省1万元。”她说。

陈素珍说,做社区工作要特别注重倾听民声,尽最大努力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现在,社区事务听评会成为居民发声的大平台,通过集体讨论、商议完成社区决策,不仅让社区事务推进更顺畅,也让居民有了参与感。她积极发挥党组织的作用,推动党员“反哺社区”“筑巢引凤”等计划,让党员带头为居民群众提供全面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创建“金服务”品牌;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形成党支部、业委会、物业企业三方联动的社区网格化服务模式,培养、壮大以党员为骨干的志愿服务队伍,目前社区1 1个社会组织中有9个组织的负责人是党员,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大大增强。

 

 

抗台风村支书周炳耀:用生命点亮山村

即时 | 2016-10-25 09:15

原标题:用生命点亮山村——追记福建古田县庄里村党支部书记周炳耀

他叫周炳耀,福建古田县卓洋乡庄里村党支部书记,村里老少都叫他“耀仔”,叫了几十年。

今年9月15日,中秋节,当村民最后叫响这个名字时,天人同泪!

那天凌晨,超强台风“莫兰蒂”登陆福建,袭击山村。为保护村民生命财产安全,周炳耀毅然趟入汹涌溪流奋力排险,不幸被洪水卷走,献出了45岁的年轻生命。

100多名村民闻讯赶至,在狂风暴雨中追着狂奔的溪流,发疯似的冲向风雨交加的山谷寻找周炳耀。寻至下游5公里,对着周炳耀伤痕累累、全身冰凉的遗体,发出一声声撕心裂肺的最后呼喊:“耀仔!——”

追悼会那天,全村老少相携赶往古田县殡仪馆,见耀仔最后一面;几十名外出打工乡亲从全国各地赶回故乡,送耀仔最后一程。

……

“我没见过耀仔这么好的人”“这样的党员越多越好”……村民表达无尽的怀念。

抗台风村支书周炳耀|用生命点亮山村

周炳耀憨厚的笑容成为家人和村民永远的回忆(周炳耀家属提供)。

亲情守望——“一个村就是一家人”

庄里村位于闽东北山区。入秋以来接二连三的台风袭击,造成进村道路阻断,几经改道,记者得以进入。

一条条山路上,写满周炳耀与乡亲的亲情。

周炳耀聪明、手巧、勤劳,会安装彩钢瓦,懂水电工技术。除了靠好手艺揽活补贴家用外,多年前买了台农用三轮车,农忙之余,在四邻八乡拉拉客人,跑跑运输,挣点活钱。每每出车,遇到庄里村乡亲,必定捎带,连人带货,不收分文。

“一个村就是一家人,我不能挣乡亲一分钱。”周炳耀曾这样说。

在中国农村,偏僻往往与贫穷联系在一起,庄里村也不例外。

“小时候,家里穷,有肉时,父亲总是让给我们吃,他自己只用筷子蘸点肉汤……”周炳耀儿子周铭灿回忆。

担起家庭,是周炳耀成年后的头等大事。

村里山地贫瘠、人多田少,求生维艰。20多年前,周炳耀也曾离开山村和亲人,到深圳打过工,去北京卖过香菇银耳,跑南平做过装修……年迈的父母、病弱的妻子、幼小的儿女、故乡的一草一木让他割舍不下,很快,又回到了大山深处。

崎岖的山道,留下了周炳耀辛勤奔波的身影,也送走了一个个远走他乡寻梦的姐妹兄弟。他的一对儿女读完初中后,一个去了东北打工,一个远走海南谋生。完全可以凭能力在外闯荡的周炳耀,始终留在了山里,守望着些许寥落的村庄。

“有一年,我从东北去承德打工,打电话告诉我爸说想去北京看看。他说,香山和八达岭长城很好玩,并教我坐哪路公交车。他在北京待的时间很短,离开快20年了,还记得那么清楚。”周铭灿说。

在周炳耀的遗物中,有他当年在北京天安门、故宫拍的几张照片。在他家老房子的抽屉里,记者意外发现了他保存的1995年在北京办理的公交月票,套着红皮,贴着照片,盖着蓝印,崭新如昨……


抗台风村支书周炳耀|用生命点亮山村

在周炳耀家老房子的抽屉里,记者意外发现了他保存的1995年在北京办理的公交月票。新华社记者 廖翊 摄

周炳耀的父亲周新柜,做过几十年村干部,关心村里建设。受其影响,周炳耀为人厚道,乐于助人、热心集体。这个家,在村里很有向心力。75岁的老支书周宁德看中了周炳耀,做了他的入党介绍人。

2001年1月,周炳耀入党。2009年,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那一年,他38岁。

担当使命——“党的人要听党的话”

走进庄里村,但见水泥马路连通全村,机耕道通向村后梯田,流经全村的庄里溪修好了水泥护坡,各家各户用上了自来水,3层楼的老人活动中心人气很旺……村民们告诉记者,这都是耀仔领着大伙儿干的。

一个个种植食用菌的大棚点缀于庄里村房前屋后、山坡溪谷,成为一景。村民说,这是耀仔的心血。

担任村支书那天起,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成为他的使命和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写于宁德的《摆脱贫困》一书,他看了多遍,放在他的办公桌上。

庄里村人多田少,靠种地很难脱贫,周炳耀动员乡亲种香菇、银耳。古田是全国著名的食用菌之乡,过去没人牵头,村里种菌者寥寥,周炳耀是其中之一。

“我去年就种了一万筒,挣不少呢,你做吧,我教你,做不好我帮你出钱。”周炳耀挨家挨户做工作。

村民刘长钟外出打工,两手空空回乡。周炳耀借给他3万元建起了菇棚。从搭棚,到播种、灭菌、采收,直到销售,周炳耀提供“一站式”帮助。刘长钟当年投产两万个菇筒,挣了6万多元。

而今,全村124户人家,近80户种上了香菇、银耳。2009年周炳耀上任时全村人均收入只有3480元,2015年达到1.28万余元,超过了全乡人均收入,村民渐渐脱贫。贫穷落后的庄里村,挂上了“全县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明村”的牌匾。

“没钱的家难当!”周炳耀的搭档、村委会主任刘长务说,庄里村没有村办企业,集体收入为零,办事很难。

由于村内道路狭窄,大货车进不来,影响到商家进村收购香菇。扩路、修路迫在眉睫。2014年下半年,周炳耀一次次带着村干部到县里跑项目,筹资金。最后还差钱,他只有把为儿子办婚事的3万元垫了进去。

村里每做一个公共项目,几乎都是周炳耀发动村干部先垫钱,他从来是第一个掏,而且掏得最多。修自来水工程,为了省钱,他带着村干部去10公里外的水源地挖沟埋管。他从不等靠要,只想赶紧把事做起来,让村民受益。

“集体的钱,他一分都不舍得花。去县里跑项目、要经费,油费路费都自己掏,从来没有误工补贴,吃的是一碗青草汤加米饭……”刘长务回忆。

周炳耀走后,农信社信贷员上门了,所有人、包括他的家人才知道,他欠下了6万元贷款。

“他是宁可割自己的肉,也要省公家的米。”刘长务说。

“党员就是党的人,一定要听党的话、跟党走。”周炳耀说。在他心里,听党的话,就是为老百姓做事,帮老百姓脱贫,这是他的使命。


9月17日,站在周炳耀落水的地方,村民张华忠指着被水冲垮的河岸回忆险情。新华社记者 黄鹏飞 摄

“全职”书记——“照顾的是全村”

“永远都是带着笑容,说话和和气气”“从来没见过他生气”“谁找他办事都不会拒绝”……村民们描述周炳耀。

张巧明不止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每次都泪流不止。

2014年农历6月,她出生4个月的女儿因肺炎高烧不止,半夜一点多找到周炳耀。周炳耀二话不说从床上爬起,开车将母女俩送到古田县医院,处置不了,又驱车3个多小时直奔福州省妇幼保健医院,到了后帮助挂号,安排住院,并垫上几千元医药费……

“等安排好了,天都亮了。”张巧明说。

其后两个多月时间里,孩子病情多次出现反复,周炳耀送福州就有七八次之多。

“送到福州后,他都会说,出院时告诉一声,我来接你们。给他汽油钱,从来不收……”

还有一次,张巧明家的花菇筒坏了,修好后送回来已是晚上9点。她家菇棚在山上,丈夫有病,正愁怎么把成千的菇筒弄上山时,周炳耀看见了,赶紧叫来村主任,摸黑帮着一担一担地挑到了山上。

“一担一百多斤重,何况他本身腰不好,有时痛得下不了床。挑完后,我在家里煮了花生汤给他们喝,他们没吃就回去了……”

“他照顾的不是我们一家,是全村。”

村里外出务工人员交医保社保都找到周炳耀,他不厌其烦地一年年、一次次帮忙代办,一些留守家庭的电费也由他代交;

冬天,村民家水管、水表冻裂,他无偿帮助修理、更换,连材料钱都不收;

为了让村里70多位老人不孤独,他发动村两委垫资建起老人文化活动中心,逢年过节,备好礼物、慰问金去看望;

每到下雨天,或是周末,他提前开车到3公里开外的乡中心小学,把村里的孩子安全接回家;

种香菇、银耳最忙时节,为了不误季,让大伙省下雇工费,他组织全村人轮流帮工,他一家一家地去帮;

……

2011年,周炳耀用2万8千元买了一辆二手比亚迪,这台小车成了全村的“公务车”“救护车”“校车”,跟当年的那台农用三轮车一样,他成了全村人的司机。

“村里没钱,做事难,我们理解,没人责怪。修路时,我老公和邻居家老人都自发地帮忙修地基,大家很团结,有力出力。”张巧明说。

远在安徽合肥打工的刘长锋,千里迢迢赶回家乡送别周炳耀。

“他每次路过我家,都会进去坐坐,问我父亲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还经常用微信告诉我家里的情况,让我放心。每次回家,行李多,打摩的不方便,他知道了都会来接。有一次我自己回来的,他说,为什么没叫我?……”

这份贴心,深入骨髓、血肉相连;这份亲情,温暖全村、凝聚人心。

连续三届,他当选村支部书记。


誓言无声——“我的责任,必须要去”

周炳耀最后的背影(村民张华忠提供)。

周炳耀住的房子位于溪畔,是在外打工的哥哥周炳铨多年前盖的。周炳耀一家一直住在透风漏雨的土坯老屋里,周炳铨看不下去,将房子半卖半送地给了弟弟。住了7年,楼上还没装修;楼顶天台漏水了,一直撂着。因为没钱,也没时间。

周炳耀的妻子刘冬菊患脑垂体失调症,体弱多病,基本失去劳动能力。忙完村里,周炳耀得回家做饭、做家务,打理自家的菇棚,还得挤时间打工,替人家安装彩钢瓦……周炳耀一直是兼职村支书,每月工资1200元,家庭压力大于常人。

周炳耀走后,沉浸在悲痛中的家人,回忆起周炳耀,都是美好和温馨。

“和他结婚20多年,我们从来没有过争吵和埋怨,一直是他照顾我,晚上给我刮痧。去年10月,他腰椎间盘突出,痛得直叫,一个礼拜都出不去,我帮他揉。”刘冬菊说。

“每次回来,爸爸什么家务都不让我干,连碗都不让我洗,说你在婆家辛苦,回来就好好歇着。”女儿周巧兰上次回家时,用手机悄悄录了一段父亲洗碗的背影,这是她记忆中父亲最后的形象。

“三、四年前,秋天天冷了,矿上活多,忙不过来,他就跑到辽宁帮我拉石头,干了整整一个月。这是我爸最后一次出远门。”儿子痛忆。

抗台风村支书周炳耀|用生命点亮山村

周炳耀(右四)旧照(周炳耀家属提供)。

让周炳耀最不安的事是因为没钱,垫给村里的钱一直报不回来,儿子领证多年,孙女都出生了,没有补办婚礼,觉得对不住孩子。他最大的心愿,是能带妻子坐坐动车和飞机,去厦门看看,因为她最远只到过宁德……

“他平时很省,出门口袋里会装几百块钱,人家有需要就掏给别人。心里只装着村里,在家里吃饭,常常吃到一半就放下碗筷走了,因为总有人找他办事。”刘冬菊说,“我们都理解他,不会埋怨。”

9月14日晚,子女打来电话问候即将到来的中秋节,这是他们与父亲最后的通话。

几个小时后,15日凌晨,超强台风“莫兰蒂”登陆,狂风暴雨袭击庄里村。

早上5点多,周炳耀提前起床,穿上雨衣,在如注大雨中与村支委一起,一处一处巡查,一家一家叮嘱。周炳耀办事认真仔细,按照上级防汛抗台工作会议精神,预案、部署、排查、转移……该做的做了好几遍,他仍不放心。

窄窄的庄里溪,成了暴雨唯一出口,溪水夹着泥沙和各种杂物狂泻而下。涌至村中一桥洞,杂物堵塞,溪水陡然暴涨,越过桥面近1米,危及附近7户土木结构房子。周炳耀见状迅即趟过去,狠命拔走堵塞桥洞的竹竿。竹竿松动了,疏通的水流瞬间加速,眨眼间,“气旋”般地将周炳耀强力拽入、吞噬、卷走……

这一幕,快得没法反应,没有任何声音!

妻子刘冬菊的心里,一直回放着与丈夫分别时的最后对话——

“雨那么大,我跟他说,不要出去了。他说,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我的责任,必须要去。”


抗台风村支书周炳耀|用生命点亮山村

9月17日,记者来到卓洋乡庄里村,村里依然下着雨。新华社记者黄鹏飞 摄

石板桥跨过小溪,溪水早已回落,一切归于平静……记者寻至周炳耀殉职处。其时,距离那一天过去半个月。

庄里溪水挟着台风过后的枝叶,流过石板之下的桥洞,流下山脚。循着溪流眺望远山,无声而壮烈的一幕恍若眼前,村民们对周炳耀最后发出的呼唤重现耳畔。

一声声呼唤,发自肺腑,迴响天地,震撼人心。

这一刻,让生命永恒。

记者:廖翊、黄鹏飞

视频:林凯、张濠培

新媒体编辑:王贞、唐荣桂、郑晗(实习)

黄加成:乡亲富了才算富

即时 | 2016-11-22 22:34

东南网11月2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荣富)18日中午,参加完莆田非公企业家座谈会后,仙游县大济镇蒲山村党支部书记黄加成连午饭都顾不上吃,就匆匆赶回村里,与村里的古典家具企业家探讨经营转型思路。

“一人富了不算富,乡亲富了才算富。”凭着这个想法,2000年后,在外经商有成的黄加成回到村里,先后担任村委会主任、村支书,开启从“经济能人”向“强村富民带头人”的身份转变。

蒲山村以农为主,没有村集体收入,许多村民靠外出打工维持生计。2007年,仙游红木产业刚起步,黄加成瞄准机会,带领几名村民创办蒲山村第一家古典家具厂——仙游龙虎山古典家具有限公司,专门生产鸡翅木家具,并与村民签订协议,从技术、资金及销售等方面为村民提供无偿服务。在他的带动和示范下,蒲山村外出打工的群众纷纷回村办企业。如今,蒲山村共有古典家具企业80多家,全村年创产值2亿多元。201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3万元,居全镇第一位。

群众富了,但村集体收入仍没有,怎么办?他多方筹措资金81万元,利用村部围墙内集体闲置用地,建起占地1000平方米的钢结构标准化红木家具展厅,通过对外招租,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0多万元。

“一村富了还不够。”近年来,他以龙虎山公司作为培训、示范基地,在生产、销售等方面为周边群众创办企业提供无偿支持,推动周边各村发展工艺产业。如今,与蒲山村相邻的周边各村创办的古典家具厂家达400多家,形成以蒲山村核心的鸡翅木古典家具生产基地,年产值突破10亿元。产业集聚发展的带动效应不断放大,周边群众渐渐富了起来。

“他不但把工资、福利等收入全捐出做公益,每年还带头捐资结对帮扶,多年来累计捐资80多万元,挂钩帮扶50位贫困学生,救助困难户20户。”村计生协会会长林金华说,在黄加成的带动下,村里互帮互助氛围浓厚。

16年来,黄加成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群众饮水困难,他组织村干部和部分党员挨家挨户动员对接大济自来水厂水源,让全村居民饮水不再难;为方便村民出行,他带头捐资,多方筹措资金,铺设长达3.8公里的村主干道水泥路面;为改善村小学办学条件,他带动社会各界捐资,新建了小学教学楼……

吴明云:探索创新,永不止步

即时 | 2016-11-22 22:32

东南网11月2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王凤山)20日,周末,但平潭一中校长吴明云工作还是安排得满满的——上午,组织新校区筹建办的人员研究设备招标采购事宜;下午,和创新试验室的师生探讨下半学期的训练和比赛安排……

在他带领下,平潭一中一步一个脚印,由原来一所破旧落后的海岛中学锐变成一所具有现代化水平的省一级达标学校。

平潭原是一座离岛,教学质量较落后。近十年来,吴明云带领一些骨干教师,到省内外几个课改先进校听课,详细了解他们的课改细节,多次召集骨干教师研讨。彼时,他正好在做一个“以生为本,有效教学”的省级课题,结合平潭一中学习实际,他提出“225”的课堂教学模式,即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时间不超过20分钟,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不少于20分钟,布置预习大约5分钟。为让课改进行得更彻底,他改变传统的“一切围绕分数转”教师评价制度,出台日常教学评价制度和阶段性教学评价制度,将“有效评价”与“有效教学”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

改革,让平潭一中课改走在前列,也为教学走向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有一项成绩,是平潭一中的骄傲,那就是平潭一中创新试验室的机器人队。从2010年组建以来,机器人队已参加多次全国性、世界性机器人大赛,并夺得多项桂冠。

看到机器人大赛有力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2010年,吴明云提出组建平潭一中创新试验室机器人团队。在他带领下,创新实验室和智能自动化兴趣小组先后成立。为让学生更好地从理论到实践得到提升,他还四处联系专家来校指导。

三年后,在获得国内各项比赛多项桂冠后,平潭一中机器人小组走出国门。2012年,获得新西兰亚洲机器人锦标赛总决赛冠军;2015年,初中联队勇夺VEXIQ机器人竞赛项目初中组亚洲冠军;2016年,在美国举办的VEX机器人世界锦标赛IQ项目总决赛中夺得季军。

“下一步,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这样的竞赛中来,让他们的各项能力在‘玩’与‘学’中得到提升。”他说,希望更多平潭一中的学子走向国际,与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同台竞技。

如今,新的一中校区即将投用。“永不止步!”作为一名马拉松爱好者,吴明云经常用这句话来激励自己。

洪燕:敢打硬仗的女铁军“军长”

即时 | 2016-11-22 22:31

东南网11月2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辉 通讯员 陈书忠 黄春燕)16日,在南平市区水东桥10千伏配电室改造施工现场,国网南平供电公司女子电缆班班长洪燕正带着女子电缆班忙碌着。

女子电缆班担负着南平市区内所有电力电缆头制作、试验和电缆抢修的任务,洪燕也有29年电缆安装工作经验。电缆头的制作过程十分繁杂,因为不同厂家的电缆材料不同,制作工艺要求也不同。为练好业务,洪燕和姐妹们除了定期参加培训和学习外,一有空就用废旧电缆练习。

由于工作时不能戴手套,常年累月,洪燕的手布满茧和裂口。虽然手不美了,但她却成了“能手”,一般情况下制作一个电缆头,热缩需3小时、冷缩需2小时,而她热缩只需2小时、冷缩只需1小时。

平日里,洪燕带着姐妹们活跃在各个抢修、施工现场,一直保持施工无事故的良好安全业绩,她将电缆班的姐妹们带成一支战斗力强、敢打硬仗的“女铁军”。特别是多次面临突击任务时,她们凭着对工作的热爱和执着,圆满地完成一个又一个的生产和抢修任务。

今年春节前夕,建瓯市迪口镇10千伏值源线发生电缆被盗事件,线路沿线3个自然村通电受影响。接到抢修命令后,洪燕立即带领姐妹们顶着刺骨的寒风,连夜赶至迪口镇。至第二天凌晨3点多,经5个多小时的连夜抢修,恢复了这3个村的正常供电。

电缆抢修和电缆头制作需要停电作业,为不影响企业和单位的正常工作,电缆施工常被安排在周末进行,这样,一年365天,洪燕几乎都奔波在生产一线,基本照顾不到女儿。虽然对女儿,她是一个“不称职”的妈妈,但她注入满腔的爱和热情精心呵护着那一根根没有生命的电缆。她说,只要一想到电缆通过她们的双手重新通电,犹如接生一样让生命得到延续,从电缆沟里钻出来的脏和累就会立刻烟消云散。

洪燕说,再过几年她和姐妹们都要退休了,希望这支女子电缆班有新鲜的血液注入,继续为闽北的父老乡亲发光发热。

崔蕊芬:照顾好社区每一个人

即时 | 2016-11-22 22:30

东南网11月2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段金柱 谢婷)在福州鼓楼区南街街道河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崔蕊芬有多重角色——福乐家园的受助者叫她“姐姐”,孤寡老人叫她“闺女”,社区群众叫她“贴心人”。而她则笑称自己为 “大管家”,不仅要照顾好社区里每一个人,还得“管天管地管空气”。

为引导残疾人士提高自理能力、融入社会,2009年,社区先后投入50多万元在社区内成立福乐家园,设立康复健身区、生活情景区、简单劳动区等,并有针对性地安排课程,分类施教。

7年来,崔蕊芬坚持每周五天的午餐菜肴不重样;组织成立爱心妈妈服务队、阳光志愿服务队,共同关注残疾人的成长……在她的带领下,全社区都参与进来:社区党员林凤贞长期坚持教学员们做游戏,开展生活技能训练;社区舞蹈队教学员们唱歌、排练健身操;各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前来共建,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生活在社区的老人们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好闺女”崔蕊芬。

农历正月廿九是福州传统的拗九节,也是福州特有的敬老节。每年这天,崔蕊芬都会备上慰问品到老人家中嘘寒问暖,或带老人们游江滨、泡温泉,举办千叟宴。每年除夕,她还会提前为老人们备好丰盛饭菜,和老人们共度新年。

在她的带动下,社区高度重视老年人的服务工作。自2006年起,社区聘用2名公共护理员,为社区的8名孤寡老人无偿提供上门生活照料;聘用4名护理员,为25名空巢老人提供每周一次的低偿上门服务。此外,积极搭建各种社会服务平台和服务网络,实行24小时有偿服务。她还在社区设立“睦邻点”,为老人们打造一个邻里互助、情感交流和学习娱乐的平台。

社区内居民小区大多属于无物业小区,为此,崔蕊芬与社区班子做了大量的宣传发动,成立社区准物业服务站,制定完善服务站管理制度。除在社区设置居家养老服务站、福乐家园等助老助残服务场所,社区还设立文化站、文化信息网站、社区图书分馆、市民学校、四点钟学校、棋牌室、多功能活动厅、室内健身房、户外健身区等场所,配齐文化长廊、阅报栏、科普宣传栏、健身路径等设施。

刘龙清:一刀一笔守公正

即时 | 2016-11-22 22:30

东南网11月2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在漳州,有一位在业内有口皆碑的基层法医,他就是漳州市检察院副主任法医刘龙清。从业18年,他共参与审查案件1.45万多个,纠正445件错误鉴定意见。作为一名基层法医,他对职业的定位是:“一刀一笔守公正,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刘龙清从小就熟读《洗冤集录》,并奉法医鼻祖宋慈为偶像。1997年,虽然已是当地一家公立医院门诊量最大的大夫,他还是报考了漳州市检察院,成为一名令人“敬而远之”的法医。

然而,入行后经手的第一个案件,就差点让他栽了跟头。1998年,王某因琐事与吴某发生争执,吴某被推倒受伤。鉴定结果显示,王某伤情偏重。但刘龙清在审查时发现,王某头皮血肿部位与CT显示部位明显不符。反复勘察比对后,刘龙清认定原鉴定所采纳的CT片属于移花接木,吴某被无罪释放。

没想到这个结果引发轩然大波,伤者不服、同行质疑,但刘龙清依然坚持自己的认定。最终,省里有关部门对本案进行调查,明确CT片确为伪造。经这件事,刘龙清感慨良多:“冤假错案往往就隐藏在一个不起眼的细节中,稍有不慎就可能让犯罪得逞,让无辜者蒙冤。”

此后,他更坚定自己的理念。勇于纠错,一直贯穿其职业生涯。两年间,他发现并纠正11起偷梁换柱、冒名顶替等造假案件。为从个案中总结经验,推动司法进步,他根据办案实际撰写了论文《4例伪造CT片的法医学分析》,该论文被不少高等院校作为伪伤、诈伤的教材。此外,他还建议漳州开展整治伤情造假专项活动。在之后的十多年间,伪造CT片现象在漳州绝迹。

为坚守司法公正,他软硬不吃。有一次,他带着当事人拍CT片鉴定。当事人在塞钱遭拒后,又找熟人说情,最后甚至恐吓威胁,但刘龙清依然不为所动。他花了一周,从几十万张的CT片库中,找到当事人的原片和指使他人冒名顶替拍的假片等证据。铁证面前,当事人不得不承认伪造证据。

办案时铁面无私,但在群众眼中,刘龙清是个有温度的法医。多年来,他关注弱势群体,积极开展无偿援助鉴定,为群众送去司法温暖。2013年,一名客车司机因驱赶小偷被捅伤胸肺。经办时,刘龙清得知其4万多元医药费至今无处报销,家里有老有小,生活十分困难,便主动帮忙联系保险公司,报销了医药费,并就其伤残、护理、误工等赔偿6万多元。十多年来,他无偿为刑事案件的被害人免费鉴定1500多件,为被害人节省近百万元。

林恩辉:逐梦绿野富乡亲

即时 | 2016-11-22 22:29

东南网11月2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王国萍)小小的个子,可爱的萌脸上架着副圆框眼镜,让28岁的林恩辉看起来更像是未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实际上,作为一名返乡创业青年,她在福安晓阳镇创建了我省首个农业产业观光园——农博园,打造了一个循环、低碳、立体的现代化种养基地,有力带动当地农民增收。

“小时候我经常去农村,就有了将来自己建个庄园、通过科学种养殖带动农民增收的想法。”她说,2008年大学毕业时,迫于家庭压力,自己到了一家金融机构工作。2010年,当回到家乡晓阳镇游玩时,她做出一个让许多人吃惊的决定:放弃城里工作,到晓阳镇租地建生态农业观光园。

晓阳镇多山地,常常一亩地产权属多个农户,想要流转一整块地就要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大多农民对她这个初出茅庐的女大学生持怀疑态度,半年多苦口婆心的劝说,却收效甚微。在看出她是真想干事后,镇政府出面协调,终于租下建设农博园所需的部分土地,福安市恩辉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农博园通过立体生态生产模式和合理的生产时间,欲将园区打造成现代化的种养基地。

2011年春,因管理人员施药不当,50亩进口的桃子全枯萎,经济损失30多万元。看着辛苦建起来的桃园一片凋零,她曾一度消沉,但不服输的性格让她很快走出低迷。

通过调研,她发现高山晚熟葡萄栽培在当地颇具发展前景,一个模式在她脑海里诞生:与当地农民合作,自己提供技术,农民提供田地,合作搞高山晚熟葡萄大棚种植。同时,她还将“一年不除草,冬天养鹅除草有机施肥、秋季收鹅又收葡萄”生态双收的科学种植理念传授给农民,取得显著的增收效果。

2013年,她牵头成立恒跃种植专业合作社,仅半年社员就发展到84户,种植面积扩大到600多亩,亩产值从6000元提高到15000元。在此基础上,农博园的规模和种植水平也不断提升,引进国内外优质果种11大类80余种,其中68种属福建首次引进,目前已有20多种试种成功。

就在这年,林恩辉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晓阳镇返乡创业大学生党支部成立,她勇敢挑起党支部书记的重担。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晓阳镇党员科技教育基地应运而生,定期召集村里的党员,举办相关的培训会,或邀请专家,或播放视频,辐射到周边的谷口、南源、南溪等村。

在她的积极鼓励下,晓阳镇5户建档立卡贫困农民加入合作社,发展高山生态无公害晚熟葡萄。贫困户谢嫩仟在合作社统一的管理带动下,从刚开始依附合作社种2亩葡萄到现在自己独立租赁土地种8亩葡萄园,已脱贫。

康清洁:为了公路“畅安舒美”

即时 | 2016-11-22 22:28

东南网11月2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益清 通讯员 尤惠艺)“根据天气预报,这周有强冷空气到来,不时有阵雨甚至暴雨,我们要赶紧做好水沟清淤疏通,还得加强巡路力量,若有溜塌方必须第一时间处置……”21日,泉州市公路局玉斗公路站站长康清洁一边清理着水沟,一边跟工友们交代近期工作安排。

康清洁在公路养护工这一平凡岗位上,已坚守21载,他对别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实现管养道路‘畅安舒美’,是我最大的幸福,更是我作为一个普通党员无悔的追求。”

康清洁所在的玉斗公路站有职工14人, 主要负责省道306线、省道203线、县道350线共46.475公里的管养工作。辖区内90%以上是双车道的盘山公路,路面窄、弯路多、临水临崖多、坡度大且长,最大的坡长13公里。在冬春季节,管养路段还时常被浓雾笼罩,有时还会出现路面结冰等情况。为让车辆平安出行,他在完成日常养护工作的同时,带着工友对临水临崖、陡坡等路段设置防撞墙、安全护栏、警示桩和减速让行标志。

今年中秋、国庆期间,台风“莫兰蒂”“鲇鱼”接连来袭,造成玉斗公路站管养路段发生多起溜方。连续多天,康清洁和工友们设置绕行标志、锯除断树、清理路面、疏通边沟等,清理完一堆溜方又赶往下一处塌方点。他忘记了吃饭,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他自己右腿在6年前就被确诊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目前还在保守治疗,医生特意嘱咐要多休息少走路。

“不走路怎么可能?我是养路工,我的工作每天都得在公路上奔波走动。这种病遇上了就要去面对,股骨头坏到不能用时,大不了就去换成人工造的。”他坦然地说。

在他的带领下,连续多年来,玉斗公路站被省公路管理局、泉州市公路局等评为“先进班站”;2008年被评为“全国模范职工小家”。2014年,康清洁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他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福建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努力建设新福建

即时 | 2016-10-08 07:37

崛起东南

——牢记总书记嘱托,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努力建设新福建

开栏的话

承载着八闽人民的殷切期待,肩负着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省第十次党代会将于11月在福州隆重举行。这次大会,是我省改革开放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召开的重要会议,是全省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站在过去与未来的梦想交汇点上,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欣喜地看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大力支持福建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福建考察,给八闽党政军民巨大的鼓舞和力量,平潭综合实验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海丝核心区、自贸试验区、福州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战略相继落地福建,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抓住新机遇,创造新优势,突出创新驱动,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好扶贫开发这块短板,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动文化发展繁荣,不断提升法治福建建设水平,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对台交流合作迈大步……

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尽管我们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梦想越来越近,但实现目标仍需作出艰苦的努力,进行不懈的奋斗。越是在这样的时刻,越需要我们满怀豪情,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凝聚力量,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今起,本报推出《建设新福建 喜迎党代会》专栏,评述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发展成就、经验和启示,为乘势而上、开拓创新,实现新的目标积聚发展正能量。

东南网10月8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严顺龙 郑璜)历史再次眷顾勤劳的八闽儿女。2011-2015年的“十二五”时期,福建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再次实现飞跃发展。

步履从未如此坚定。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积淀,新时期的福建如何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发展?回到曾经工作17年半的第二故乡,面对熟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为福建勾画了宏伟发展蓝图:加快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

谋定行稳。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的意见》,要求全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着力抓好贯彻落实,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迈出更大步伐。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聚焦体制机制改革、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战略、精准扶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主题,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凝聚起加快新福建建设的强大合力。

成绩斐然。过去的五年,福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基础设施全面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各项事业取得新成就,全省上下心齐气顺、干事创业。

对账“十二五”,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净增超万亿元、年均增长10.7%,人均生产总值10920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共达7.85万亿元,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用。在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经济普遍下行的大环境下,形成如此良好的发展态势,实属不易。

机遇从未如此美好。

伴随着总书记来闽的脚步,中央决定支持福建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赋予中国(福建)自贸试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州新区、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等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多区叠加”政策,为福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新福建建设,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省委书记尤权反复强调,福建这个发展机遇来之不易,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抓住这个机遇,也没有任何理由不用好这个机遇。

省长于伟国指出,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福建建设,更好地服务全国大局。

全省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建设新福建,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关怀,也是福建加快发展的迫切需求;建设新福建,既是经济总量、综合实力的提升,更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全面推进、协调发展;建设新福建,需要我们正视自身不足,打破体制机制藩篱,解放思想,深化改革。

豪气冲云霄,发展势如虹。全省上下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勇气、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努力朝着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奋力前行。

新福建正扬帆起航,新福建将崛起东南。


机制活,活在思想解放

机制的制定和执行都是人。机制活,本质则是思维的活跃、思想的解放。

“办理营业执照,以前七八个部门‘跑断腿’,现在只需一个窗口、一张表,立等可取。”这项被各方肯定的“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已成为福建自贸试验区实施较早、最成功的改革案例之一。

这场改革,就是一次思想观念的彻底解放,它打破固有利益格局,对众多的工作流程归并再造,通过体制变革提高工作效率。

这场改革,正不断突破118平方公里的地域限制。去年7月,“一照一码”向全省推广,42万户企业因此受益;10月,该模式走向全国,为全国改革探路。

福建自贸试验区挂牌一年多来,不断在机制体制上“破旧立新”。截至6月底,福建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186项重点试验任务已实施161项,实施率86.6%,推出创新举措190项,其中63项为全国首创,在推进简政放权、对标国际规则、提升开放水平、改善营商环境等方面竖起标杆。

福建自贸试验区,已成为建设机制活的新福建的最佳试验田,是我省各级党员干部对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敢于担当,勇于作为”嘱托的积极响应。

摸着石头过河,大胆地试,勇敢地闯。除了自贸试验区的改革,近年来,我省在行政审批制度、医疗卫生体制、生态补偿机制、集体林权制度等众多重点领域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全国提供可供借鉴的改革经验。

改革越往后,啃的越是“硬骨头”。没有成功先例可以对照,更须突破思维禁锢,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中实现机制活,进一步把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的带动效应发挥出来。

机制活,贵在思想活。机制一活,满盘皆活。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我省将围绕构建“四个环境”,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主动对接企业需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协同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软环境,以改革塑造福建发展新优势。


产业优,优在提质增效

对福建加快发展的期待,总书记这样要求: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速度,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而大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这也是“十三五”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面对这个要求,福建上下既充满信心,又感到压力不小:经济新常态下,我省传统产业亟待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虽然加速孕育,但现代服务业等总体偏弱,尚未形成有效的支撑。

如何推动主导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省委九届十四次、十五次、十六次全会,连续聚焦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主题,研究部署加快打造福建产业升级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指示精神。

今年9月,省委省政府在全省开展工作检查。检查目的十分明确,就是按照总书记要求,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主题,对全省产业项目发展进行把脉梳理、优化升级。

按照中央和省里部署,我省加快引进和布局一批大项目好项目,铸链集群延伸产业链,带动产业加快迈向中高端;同时,注重改造传统产业,从供给侧入手,着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经营模式,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

有个新闻令人印象深刻:今年全国两会上,在面对境内外媒体记者采访谈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时,省委书记尤权主动为福建九牧创新马桶打广告、赚人气。这家企业,立足传统领域,扭住创新不放,开发出让人耳目一新的系列智能卫浴产品,成为我省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发展的样本。

在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福建将目光投向现代服务业,将现代服务业定位为“十三五”福建发展的“主动力产业”。结合发展实际,我省将物流业、金融业、旅游业定位为未来三大新兴主导产业,集中攻坚。

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发展质量效益逐年提升,新旧动能平稳接续,发展后劲不断增强。积极的信号表明,福建产业升级的通道正进一步打开,不断释放发展能量,长期以来孜孜以求的结构性变化也正在发生。

到“十二五”末期,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增加值均突破万亿元,产值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从6个增到15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2.5%提高到15.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7.4%提高到9.2%。

坚持做大总量与提升质量并重,做优增量与盘活存量并举,继续着力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福建打造产业升级版的步履,扎实而矫健。


百姓富,富在全面协调

“中国扶贫第一村”——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如今已成为脱贫的样板村。蝴蝶坪、杜氏生态农庄、天韵生态茶庄园、生态峡谷探险……这些特色农业、旅游业项目让赤溪走上致富路。

畲族小伙钟品灼返乡创业,与人合伙承包1500亩山地种油茶,正谋划着通过电商、电游进军线上线下一起互动的“互联网+生态旅游”。

作为新生代村民,小钟说:“‘中国扶贫第一村’是一个时代的符号,是祖辈父辈的起点,不会是赤溪的终点。我们的梦想是,未来的赤溪成为‘中国自强第一村’。”

“你们的实践印证了现在的扶贫方针,就是要精准扶贫。”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通过网络,与当地干部群众拉起家常。2015年初,他曾对赤溪村扶贫工作作出专门批示。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总书记的牵挂和肯定,给包括赤溪群众在内的全省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增添强劲动力。

“百姓富”的承诺之下,正视差距,剑指短板,以薄弱环节的突破带动整体发展、协调发展,成为我省首先致力破解之题。

省委书记尤权指出,过去脱贫的基本标准主要是解决贫困人口的吃穿住等基本生活保障,现在标准提高了,脱贫的标准不仅包括人的温饱问题,还要解决人的发展问题。

面对地理上偏远、规模上分散、发展基础薄弱的贫困人口,需要发扬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精神,更需立足“创新”二字,加强减贫的顶层设计。

山海协作,联动发展;产业扶贫,挖掘内生动力;金融活水,引进贫瘠之地;高位嫁接,强化核心作用;考核评价,指向脱贫成效……从造福工程到精准扶贫,福建始终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全省每个地区协调发展为出发点,注重从顶层设计到“最后一公里”落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进程中,我省注重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提升基础设施水平,破解发展瓶颈制约。目前,我省进一步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选准投资方向,把投资重点放在调结构、补短板、惠民生上,组织实施一批全省性或区域性投资工程包。

百姓富,是全面富、全民富,是协调发展、共同发展。

过去五年,全省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每年都超过7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9%、12.8%。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践行共享理念的福建新篇章将不断书写。


生态美,美在绿色发展

“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叮嘱,奏响八闽大地绿色发展的时代强音。

对福建而言,生态环境质量要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又要尽早缩小与东部发达省份的发展差距,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和难度加大。

“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福建;殷实小康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福建。”省委书记尤权如是说。

如何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考验的是执政者的智慧和担当:

九市一区党政一把手向省委省政府签订环保“军令状”,率先扛起“党政同责”大旗;

主体功能区划定,全省国土明晰规划为优化、重点、限制和禁止四类开发区域,生态红线不可触碰;

34个县(市)取消GDP考核,政绩考核不再“唯GDP论英雄”;

《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办法》大幅提高闽江、九龙江、敖江流域生态补偿资金的筹集力度……

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八闽大地始终保持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

为探寻“不砍树也致富”的新路,2011年,永安划定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21万亩。今年下半年,永安的碳汇项目计划在纽约碳汇交易所挂牌,未来将为林农带来更多收益,真正实现“国家得绿、林农得利”。

地处闽北山区的南平,近三年先后对100多个不符合绿色发展定位的项目叫“停”喊“不”。有舍亦有得,生态优势换来南平旅游养生、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绿色产业蓬勃发展,2015年GDP增速超全省平均水平。

“十二五”期间,福建交出靓丽绿色答卷:全省GDP年均增长10.7%、财政收入翻番的同时,主要污染物排放实现五年连降,全面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减排硬任务,万元GDP排放强度仅为全国一半,森林覆盖率从63.1%提高到65.95%,全省12条主要河流水质保持优,2015年23个城市空气质量均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99.5%。“清新福建”名片更亮丽。

2016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及《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成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探索新路,充分释放福建生态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福建任重道远。

 

城市“美容师”刘文胜:与环卫工作结缘26年

即时 | 2016-11-22 22:20

“美容师”刘文胜

东南网11月2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项裕兴 通讯员 邓书榕)18日7时40分,开始巡查城区主次干道104万平方米保洁面积的卫生及清扫工出勤情况,发现垃圾就徒手捡起,放进垃圾箱——沙县环境卫生管理处党支部书记刘文胜一天的工作就这样开始。

除了路面保洁,城区21座公厕、12座垃圾中转站、329个垃圾桶和282个果皮箱的清掏、管理、维修、维护等,都是刘文胜的“家务事”。

刘文胜1990年与环卫结缘。那年她21岁,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沙县环卫站,当了一线清扫工。

“扫地虽然脏点累点,但可以给别人带来干净的环境,很有成就感。”刘文胜说。

无论天气多么恶劣,刘文胜从不迟到、旷工。“自己少干了,别人就得多干。”刘文胜说。她还摸索出一套自己的办法:下雨天顺着雨水扫,商店门口轻点扫,碰到行人绕着扫。

靠着坚持和认真,刘文胜从清扫工成长为清扫队长,后又担任环卫处党支部书记、副主任。

9时左右,巡查结束。刘文胜回到单位处理人事杂务、起草文件。其间,三名环卫工人来向她诉苦:滨河路正在进行路面施工,工程垃圾很多,清扫不完。刘文胜立即协调解决了问题。


能帮工人解忧的,刘文胜总是尽力去做。几年前,临时工吴大姐的丈夫患上尿毒症,刘文胜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困难补贴帮助她,又为她安排相对轻松的工作路段。吴大姐需要请假照顾病人时,也尽量为她调班。

9时40分,放心不下三优街的整顿情况,刘文胜步行到三优街认真检查了一番,又一个半小时过去了。下午,刘文胜照例提前10分钟上班,再次巡查城区主次干道的情况。

16时,她主持召开每月一次的路段管理员会议,安排全国文明城创建验收的环卫工作。“虽然检查改期了,但我们要把工作做在前面。”刘文胜说。

16时40分,会议结束,刘文胜赶忙回办公室,给下月即将退休的环卫工人办理退休手续。

26年来,刘文胜多次荣获“福建省城市美容师”“省级优秀党务工作者”“市优秀共产党员”“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作为党支部书记,她重视把清扫质量好、工作责任心强、安全驾驶、爱岗敬业的一线党员树立为典型大力宣传,在环卫处营造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还先后发展了6名积极分子入党。

培斜村的“当家人”华锦先 带领省级贫困村完成华丽蜕变

即时 | 2016-11-22 22:18

“当家人”华锦先

东南网11月2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杰 通讯员 温连光)走进龙岩市新罗区小池镇培斜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画卷。培斜,这个曾经的省定贫困村,如今完成了华丽蜕变。2015年,全村社会总产值近3亿元,村集体收入100多万元,成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联系点、全国文明村、中国特色村、福建淘宝第一村……这些成绩,离不开培斜村的当家人——党支部书记华锦先。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华锦先初任村党支部书记。面对村里的贫困,他四处寻找致富之路。1993年,华锦先自筹2万元办起了培斜村第一家竹凉席加工厂,获得收益。在他的带领下,全村掀起办厂热。

1997年,村两委将63家小厂整合,成立竹凉席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对全村竹席厂实行统一管理。目前,全村共有竹凉席加工厂42家,年产量165万床,销售总额2亿元,产品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竹席产业的发展还带动周边1 1个乡镇1 1 5个村的经济发展,解决就业人口1.5万人。

与此同时,华锦先还在积极探索其他致富渠道。2003年初,华锦先等人利用本村的自然优势,从安溪、仙都等地引进优质铁观音、丹桂等茶苗,在闲置土地上种植无公害高山茶。在党员的带动下,全村种植加工茶叶,并建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目前全村种植茶叶面积1500多亩,建成茶叶加工厂20家,茶叶年总产值达3000多万元。

经济发展了,华锦先把目光又投向生态旅游。2013年,培斜村开发乡村生态游,统一新建培斜竹屋农家乐并外包给村民,每年通过乡村旅游分红、农家乐店面租金等,可为村集体收入增收80多万元。全村超过九成的村民拥有乡村旅游的股份。2016年上半年,全村生态游收入达300多万元。

2013年,华锦先在外地学习培训时,敏锐地发现“淘宝”商机。村两委班子和村民代表经过多番调查论证,决定发展电商产业,动员在外务工的本村年轻人回乡创办网店,营销竹制品、茶叶和其他产品。村里建起一条可容纳100家商户的淘宝街,鼓励回乡大学生开展经营。201 5年,电商营业收入近亿元。

“既然村民信任,就一定要竭尽全力,带领他们走一条致富发展之路。”华锦先说。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