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博问政”到“被问政”
2011年5月26日的《人民日报》在江西抚州爆炸案发生后,发表了题为《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的评论。文中提到,那些为网络关注、被媒体聚焦的热点事件,只是“冰山的一角”,海面之下这些体量更大的冰块,才是让冰尖浮出水面的庞大基石,也才是决定社会心态的“潜意识”、“核心层”。在众声喧哗中,尽可能打捞那些沉没的声音,是社会管理者的应尽之责。
在给不少官员讲过课之后,雷强发现,尽管开微博的官员和政府部门越来越多,但大多数人对微博并不重视。“微博是一个交流的平台,如果你的圈子在上面,你自然会在上面。对很多官员来说,他们的圈子不在上面,自然也就没有用微博的动力。”
个别官员折戟微博的案例,也使得大批官员对微博持观望态度。
“官员上微博,要理解微博民意深层的特点和它的基本特征,”张志安指出,尤其在焦点事件发生后,网络的民意都是偏负面的,而且非常情绪化,非常极端,具有非理性和抗争性。“一些网民在微博上表达的不满,有时并不是针对某个人或具体部门,而是针对整个社会的。这种情绪没有排气阀,微博就扮演了一个排气阀的功能。如果理解这样一种舆论特点,对政府部门和官员个人来讲,才能比较淡定地去面对批评甚至辱骂。你要知道,哪怕你做得再好,网上都不会是一片叫好声。”
雷强认为,引导官员开微博需要一个过程,“要教他们如何和网民互动、互动到什么程度,不要逼着他们尽快用微博。我比较乐观地估计,再过两三年,你不让他上,他也会上,这是一个自然成长的过程。微博问政,最明智的做法是,关注网上的问题,然后把这些问题拿到网下解决。”
在给一些地方新闻发言人做培训的时候,张志安屡次提到,“其实你嘴巴说得再好,也没有屁股来得干净,来得重要。做永远比说重要”。
他同时说,“微博问政”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政府如何“被问政”,“不是所有政府部门都必须开微博,但如果开了,就要把它当成信息公开的载体。在发生灾难和危机的时候,让大家得到最权威的信息源。”
- 2011-06-19副市长发微博万名粉丝围观 市民将其视为"问政平台"
- 2011-06-15广州政府启动“网络问政” 邀网民“灌水拍砖”
- 2011-06-14东莞团市委网络问政拍砖奖现金送iPad
- 2011-06-14广州市政府今起网络问政十大话题 为期一个月
- 2011-06-14齐鲁网大型网络问政栏目《阳光政务》今日开播
- 2011-05-30中央国家机关工委领导前往芜湖市调研网络问政
- 2011-05-27关注民生网络问政 乌鲁木齐红山网正式上线
- 2011-05-27合川网络问政:每天搜集民意反馈各部门
- 2011-05-27江西搭建网络问政平台成效显
- 2011-05-24对“网络问政”需建立问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