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经建成的一期,配备计生站、卫生所、养老服务站、文化活动室、村邮所等
厦门日报讯(记者 曾嫣艳)在大嶝双沪社区的东北角,双沪小学的东侧,立着四栋风格极具美感的欧式小高层。挂在这个小区东侧大门外墙上的八个字,“党建引领,富民强村”,不仅赋予它有温度的生命力,也给予它深刻的内涵。
这是翔安区委区政府在全省率先开展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分配、统一管理”模式(以下简称“四统”模式)建设农村村民住宅,充分运用现有的法规政策摸索合法合适的新路子,选址供需矛盾突出、群众基础较好的大嶝街道双沪社区作为这项工作的首个试点。
在大嶝街道办党工委书记宋淑敏看来,实施“四统”模式结合“空心村”整治,是党建工作与精准帮扶结合,是探索农村集体发展用地的新模式。“这种新型农村宅基地审批和建设模式,采用节约土地的‘村民上楼’模式,最大限度发挥好农村集体土地的作用,更好地为无房户提供全新的、现代化的居住环境。”她说,下一步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就地解决退耕退养农渔民的转产就业问题,有利于化解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矛盾,真正实现“百姓富·生态美”。
小区设立党员责任岗
“四统房”从打地基到竣工,都在村民们的眼皮底下进行。每天,进来小区“瞅一眼”的村民不在少数。想到再过几个月,就能搬进舒适的住宅,享受城市社区配套的各种基础设施,王惠亲与儿媳妇乐得合不拢嘴。
风格独特的建筑,崭新的门厅,郁郁葱葱的绿化……如果说移步换景,令王惠亲内心充满渴望,那悬挂在小区外墙的“党建引领,富民强村”八个大字及小区内按党小组划片规划的党员责任岗,则令她激动。这里的一草一木,因为“党建引领”,焕发着勃勃生机。
“我们的老房子只有一层,一家7口人挤在80多平方米内,门前还有一条臭水沟。”她说,宅基地申请了十余年都没有获批,这次主动提出置换“四统楼”,资格审查顺利通过后,他们以每平方米2100余元的成本价,分别买下120平方米和150平方米的套房。
“为了便民惠民,街道办和社区专门设立集中办理点,连申请都很方便。”村民许庆通忍不住接过话茬。他说,复印相关证件连同提交申请,花销不到10元,办理地点就在离家不到1公里的地方。
据介绍,双沪社区目前大部分土地已被征收,仅存少量边角杂地可供居民建设使用。受规划控制影响,近十几年来新批建的宅基地不到十宗,无地建房的无房户、住房困难户已累计达108户。社区中心区域不少旧宅年久失修、房屋破落、人去楼空,形成了“空心村”,影响了社区的整体环境,也闲置了一定数量的土地。
双沪社区主任许永仕说,街道、社区将村民的诉求结合“空心村”整治,于2012年向区委区政府提出申请,初步提出了节约土地的“村民上楼”模式,变“批地”为“批房”,在土地有限的情况下解决宅基地问题。没想到,区委区政府特别重视,派出领导干部入户调查摸准需求,了解村民成员结构、环境条件,并于2013年形成了初步方案。
目前已经建成的一期,配备计生站、卫生所、养老服务站、文化活动室、村邮所等,每户建筑面积为270平方米,可解决83户住房需求,对象是无房户和住房困难户。
家门口可实现转产就业
“一期才刚建起来,不少村民就已经打探,二期什么时候动工。”许永仕透露,刚开始接触“四统房”,部分村民难以接受,部分村民持观望态度。因为受农村传统观念影响,他们认为个人建房应当独栋、独院的,这种创新模式的建房,可能会变成没有合法手续的“小产权房”,为此社区干部不辞辛劳,逐户摸底调查、宣传解释,促使村民的观念逐渐转变,主动提出置换土地的村民越来越多,最终有327户提交申请。
许永仕指着大门边“转产增收创业园”的牌匾说,小区规划了24家店面,为的是让“洗脚上岸”的农渔民解决转产就业问题,引导村民创收,“下楼就是工作场所,既解决住,又解决温饱。”
大嶝街道还将斥资40万元,将“四统楼”架空层利用起来,建设党群服务站,即健身室、儿童阅读室、读书角、谈心室、南音社等,将党建服务延伸到党员群众的家门口。有了党建引领,村民信心越来越足。
“四统”模式的实施是由政府主导,规划、建设、国土、财政、代建、银行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群众参与,社区积极配合,在目标一致、思想统一的前提下共同努力才获取的成功,是体现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一个靓丽缩影。
【点击】
“四统”模式
“四统”模式是指“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分配、统一管理”。“四统”模式的实施是由政府主导,规划、建设、国土、财政、代建、银行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群众参与,社区积极配合,在目标一致、思想统一的前提下共同努力获取的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