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天湖城小区开展“资源回收日”活动,宣传并回收可回收垃圾
海西晨报讯(记者陈璐)目前,厦门已经在岛内外19个小区开展了垃圾分类试点,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涌现出不少问题。即将到来的垃圾分类时代,要如何推行?昨日,记者采访了市环卫处垃圾分类管理科科长,了解了厦门垃圾分类的推进路线图。
今年6月底,岛内将全面推行垃圾分类。那么,厦门会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市环卫处垃圾分类管理科科长赵海涛介绍,厦门的垃圾分类模式,将非“一刀切”,而是借鉴国内外城市成功的垃圾分类管理经验,生成多套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套用于不同区域。
“有的小区有物业,有的没有;有的物业管理费高,有的低。还有城市、农村之别。如果单纯使用一种管理模式,很难找到平衡,所以要分情况讨论。”赵海涛告诉记者,在去年设立的垃圾分类试点小区里,经过一年的“探索期”,浮出了几名“佼佼者”,它们各自的模式有望成为接下来厦门各居民小区垃圾分类管理“套用模板”。比如海沧天湖城,采取企业负责源头管理到中端收运,由社区、物业配合督促监管;岛内的瑞景公园小区,则是社区与环卫配合,采取小区分类的形式,使用二维码积分鼓励居民参与;湖里的欣悦园小区,由国企介入、社区配合,业委会建立监督机制,选派督导员督导垃圾分类。
此外,赵海涛透露,厦门垃圾分类的专属法规《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已在起草,拟于今年8月“上线”。这部办法,将让厦门的垃圾分类有法可依。比如,届时不执行垃圾分类,不管是单位或是个人,将可能会受到重罚。单位违规,主管领导亦附有连带责任,也可能要一并进行处罚;个人不遵守,罚款起罚点或是200元,封顶1000元。
声音
多方位进行宣传 畅通分、收环节
“实现垃圾分类需要一个过程。现在,已有相关法规出台,厦门也成立了垃圾分类管理中心,但是相关的宣传力度还有待加强。”农工党市委委员、青年专委会主任、环境资源支部主委李惠英,昨日做过一次小调查,发现身边的邻居、朋友圈里的朋友有很大一部分,对即将全市推行的垃圾分类知之甚少,“要让垃圾分类成功推行,意识形态的改变是首要攻坚点”。
李惠英建议,关于垃圾分类的宣传,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渗透”:“很多人是‘手机控’,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热门公众号进行传播;厦门的志愿者很多,利用志愿者队伍进行宣导,也是一个好办法。”李惠英认为,如果中小学、幼儿园课堂能引入垃圾分类系列课程,从小树立垃圾分类意识,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传递相关知识,效果定佳。
李惠英也从事垃圾处理相关工作。在她看来,垃圾分类要顺利推行,还有一块必须疏通的“关卡”———顺畅前端分类、中端收运、末端处理的衔接。“硬件配套首先要跟上,比如垃圾桶,以及运送不同垃圾的转运车辆数量要足;末端处理厂的规划要跟上,让各类垃圾都有去处,而不是最后又‘混为一谈’。”李惠英建议,在前端分类、中端收运、末端处理的衔接环节,应引入监督机制,确保垃圾的流向。“希望以后能有个数据库平台,串起前端、中端、末端的相关流转数据,以便资源调度及监督。”
在可回收物的处理方面,李惠英认为存在管控的“真空”。“现在多是私人回收,因为没有规范,有些可回收物甚至变成废旧垃圾,或是去向不明,造成环保问题,这样的市场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李惠英建议,把这些“游击队”整合收归“正规部队”或是进行有效监督,以让可回收垃圾真正做到物尽其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