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8月25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孙春燕 余建平) 十几年时间,厦门人口从100多万,增加到400多万,增值的部分是“新市民”。 面对高企的房价,新市民力不从心,怎么办?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赵燕菁,提出了“先租后售”的保障房制度,将租金作为按揭,让在厦门服务多年的新市民拥有房产,实现“中产阶级”的蜕变,并随之实现劳动力“资产化”。 它是副作用小、受益面大的“特效药”,在当前经济急速下滑,高库存、高杠杆、高过剩的背景中,财政和货币政策“常规药”同时失效的经济环境下,可以成为供给侧的速效强心剂。 昨日,导报记者专访赵燕菁,听他讲述“先租后售”的奥秘。 人物名片 赵燕菁,2004年至2014年,任厦门市规划局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中国住宅研究会社会经济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2015年8月,卸任厦门市规划委员会主任职务。次月,受聘为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经济学院和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的“双聘教授”。 现状调查 不少“新市民”在厦买不起房 五年前,大专毕业的柯茜随男朋友从西安来到厦门,有了爱自己的人和自己爱的工作,柯茜以为幸福就要来了,但没想到,房价拼命涨,攒钱买房成了遥不可及的梦。 在赵燕菁眼里,像柯茜这样的人,正是未来的社会基础,也就是“新厦门人”。 所谓新市民,是指以农民为主体的,包括新进入就业的工人、技术人员、公务员、退役军人等,在城市有相对稳定就业却没有自有住房的社会群体。 赵燕菁说,上世纪90年代末,厦门人口100多万,如今厦门人口400多万,多出来的就是新市民,他们的住房需求构成了所谓“刚需”的主体,是当下供给过剩的经济周期里,可以创造巨大有效需求的群体。“但现实是,没有符合这部分需求的住房供给,每平方米动辄几万块的房价,把巨大的需求挡在门外,新市民不仅没有成为经济的动力,反而成为社会不满的主要来源。”在赵燕菁看来,如果能设计出一套见效快、受益广、规模大同时又不会进一步导致产品库存和金融杠杆加大的住房制度,就可能激活巨大的消费潜力,减少高密度就业产业,比如建筑、制造业等就业岗位的人员流失。 |
相关阅读:
- [ 07-29]厦门兴起在线短租 出租房屋“长改短”收益翻一倍
- [ 07-13]房客扮房东在网上发布租房信息连骗6个人 四个月得手五万元
- [ 05-19]一套房子租给了9个人 女子发布虚假租房信息诈骗
- [ 05-08]租房给他人开设赌场 厦门一房东获有期徒刑八个月
- [ 04-30]丈夫去世女子欲独占廉租房 和公婆打响“争夺战”
- [ 04-26]厦门一男子殒命出租房 疑似烧炭自杀尚未发现遗书
- [ 02-25]厦门节后租房单间小户型走俏 有人节前就下定
- [ 01-21]闽不再新建公租房 厦门今年适度加大商品住宅用地供应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