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特区建设30年:特区30年 厦门的"飞跃之路"
如今厦门经济特区已扩大到了全市,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中心城市 东南网-海峡都市报12月15日讯 (记者 郑友贤 陈挺 许茵茵 文/图)1981年10月,在湖里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随着一声开山炮响,厦门经济特区破土动工。1985年6月,中央决定把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岛,包括鼓浪屿在内总面积共131平方公里。2010年,厦门经济特区再次扩大到全市的1699平方公里,此时厦门的GDP,已从1981年的7.4亿元增长到2060亿。经历了一次次的升级壮大,今天的厦门,已从偏居东南一隅的弹丸之地,迅速崛起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中心城市。 【亲历】 30年,与特区的不解之缘 曾莹,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馆长。作为一个外来者,她亲历了特区30年的沧桑巨变,参与了特区纪念馆的筹建。最近,她正忙着筹备特区建设30周年成就展。 “湖里第一炮”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记者走进了位于湖里区的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这里曾是湖里区政府的办公楼所在地,3年前改建为纪念馆。对馆中的资料、图片和背后的故事,曾莹如数家珍。她指着一张“蘑菇云”的照片说,这就是被誉为开启厦门经济特区历史的“湖里第一炮”:1981年10月15日,随着一声开山炮响,厦门经济特区破土动工。 湖里位于厦门岛西北角,三面临海,港区开阔,水深不淤,海岸线长,地理位置优越。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批准在这里划出2.5平方公里土地作为经济特区。于是,特区建设者们靠着一股英勇无畏的冲劲和改革创新的闯劲,在这片被人戏称为“厦门夹皮沟、西伯利亚”的荒芜之地中,“杀出一条血路来”。从1982年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印华地砖厂落户湖里加工区,至1983年底,全市共引进三资企业项目22个,实际利用外资794万美元。 当时,曾莹还是个学生,但特区的名字却深深吸引着她。她知道,在这方小小的土地上,正创造着一个个“神话”:全国第一个利用外资修建机场,组建第一家地方航空公司,成立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在全国率先取消专业化行政管理机构,率先开放市场、取消计划供应……一次次的变革,催生了人们口口相传的“厦门模式”。 |
- 2011-12-15厦门特区30周年:厦禾路改造 10年拆迁10万户
- 2011-12-12厦门特区30周年:“漂”在厦门 就像回到家
- 2011-12-08厦门特区30周年:从特区"升起"的省部级干部
- 2011-12-08厦门特区30周年:从特区“升起”的省部级干部
- 2011-12-06厦门特区30周年:保障房里的“幸福时光”
- 2011-12-05厦门特区30周年:国际赛事汇聚世界目光
- 2011-12-02厦门特区30周年:筼筜湖 臭水坑变身城市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