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我国海洋科技“蛟龙”号已成为海洋装备代言人
www.fjsen.com 2014-06-09 11:36:27   来源:科技日报    我来说两句

孕育科学需求 深挖技术潜能

海洋竞争,其实质是海洋技术和综合国力的竞争。海洋高科技能力作为各国实施海洋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在众多科技发展领域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九五”期间,3.6亿元的投入成为撬动我国海洋科技领域发展的有力杠杆,这之后国家投入逐年增加,初步统计,“十二五”海洋领域全部投入约30亿,但有的项目延伸到2015、2016年,平均到每年并不高。

“我国海洋事业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海洋涉及面积大、空间广、内容多,国家投入虽然连年增加,但与扩大的规模不成比例。”有人认为,海洋环境比陆上环境复杂,海洋科学是建立在长期观测基础上升华的理论,必须要持续不断长期稳定投入,才能厚积薄发。

有专家提出,海洋技术装备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军民两用,国外卡脖子不卖给我国,从国家来说要有长远规划,做好技术储备。

任平分析,海洋技术装备研发链条上的三个环节不可或缺:立项管理、技术研发、市场培育。立项要准确,技术要不断完善,最后都要服务于应用需求或产品市场。如果得不到充分利用或没有市场,链条就没有生命力。

刘峰坦言,“向阳红09”船作为支持母船,噪音大、艉甲板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蛟龙”号的作业效率发挥,下潜作业区远离大陆、航渡时间长等因素增加了单次下潜成本,但不能因此就把“蛟龙”号搁置不用。

“如不能及时应用,不仅会造成科研成果的巨大浪费,还会影响到刚建立起来的人才队伍。”刘峰建议,能否从国家层面安排基本专项经费,在科学家提出需求后,由专业委员会判断是否处于国际前沿,是否最急迫,是否具备可行性,统筹安排下潜任务。通过这种方式提炼高水平的科学问题,提升潜次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前我国的海洋技术走在了海洋科学的前面,而科学和技术同步发展、深度融合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但任平直言,目前我国有些海洋技术项目立项时还是复制国外居多,对需求论证不足,有点本末倒置。反观美日法等国,项目立项时都以科学需求或市场为导向,首先会问值不值得干,明确干什么用。

“需求摸准了,起步就对了。”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张杰研究员说,搞研究的人往往因为没把实际需求搞透彻,使得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中“就差最后一口气”,这也是目前“中国科技界普遍存在的一个毛病”。

从2013年下半年到现在,他做了两件重要的事,都关于需求调研。

其中一个是给海洋公益性项目做需求调研,在差不多三个月时间,他与一线人员座谈,收集了一百多条困难,将困难提炼成技术问题,按海区分成共性和个性问题,进一步按轻重缓急排序,然后调研了相关技术部门,共同商讨解决办法,两者结合,在国际化视野下进行项目群设计。张杰说,干了这些实事,自己感到很舒服,从网上、论文里看出来的需求,不是真实的数据。

(科技日报北京6月8日电)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