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妇联新闻> 女性风采 > 正文
王善平:逐梦戏剧人生
www.fjsen.com 2011-10-31 08:30   来源:中国妇女网    我来说两句

去年,在江苏省赣榆县泥鳅之乡“金色律动”及墩尚中学50华诞大型电视文艺晚会上,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善平女士倾情演出。在演出现场,王善平着一身戏剧衣裤,大方、雅致、亮丽,和着音乐,她一连唱了《红灯记》、《红梅赞》、《龙江颂》三支精粹京剧选段,博得了墩尚父老乡亲的阵阵掌声。在现场的一角,笔者有幸采访了王善平女士,她和善、亲切、典雅,青春的风韵和笑容始终挂在脸上。“回家参加母校中学的50华诞,能为家乡父老乡亲唱上一段京剧,十分高兴。”王善平边换装边说。

天性铸成追求

1962年,在连云港新浦刚出生几个月的王善平,因“文革”随父母下放到赣榆县墩尚镇西韩庄村,天生爱动好唱的王善平,在村里是出了名的。那年月,只有“样板戏”可唱,她就跟着戏迷的父亲整天听收音机学唱戏,以至于整场、整段的戏都能一字不拉地唱出。十四岁时,县京剧团招生,学校推荐了王善平。她的天赋得到了充分展示,被录取为预备班学员。经过几个月的培训,团里只留下了四个学员,王善平就是其中之一。成了随团学员,从此开始了她的艺术生涯。

当时,赣榆县剧团的条件十分艰苦,没有象样的场地、没有象样的道具,生活也非常清苦,可王善平一心只想学好戏,从不喊苦叫累。县剧团要经常走村串乡巡回演出,有时一天要走上七、八十里地,对于小小年纪的她来说,也从没说过一个苦字。虽然学员只能跑跑龙套,可她却做得十分认真,平时练功从不马虎,老师教戏学得最快,深得剧团领导和老师们的喜爱。

在赣榆县剧团三年,虽然没学多少戏,但是她的意志却得到了磨练。1979年,王善平考入了江苏省戏剧学校。从此,王善平开始了她执着的戏剧人生追求。

磨砺成就辉煌

王善平想起上学时说:“学艺的开始都是要吃苦的。”由于有吃苦的精神和扎实的功底,在省戏校学习期间,王善平年年都得奖,同时学校也派出最好的老师教她,曾得到刘琴心、沈小梅、苏少舫、李砚萍等老师的亲传。特别是跟刘琴心老师学戏,深得教诲:学做人、讲艺德,这是刘琴心老师的第一要求。她主工花旦、青衣,还广泛涉猎于刀马旦等旦角各行,为王善平戏剧艺术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2年,王善平从省戏剧学校毕业后,进入南京市京剧团。由于王善平刻苦钻研业务,虚心求教,不耻下问,仅几年时间,王善平就先后主演过《四郎探母》、《柜中缘》、《玉堂春》、《断桥》、《铁弓缘》、《卖水》、《打渔杀家》、《天女散花》等传统剧目,还在《血剑恩仇》、《乾隆断案》、《醒醉记》、《胭脂河》等创作剧目中担任主要角色。王善平扮相秀丽、嗓音甜美、表演细腻、感情真挚,对人物个性的把握到位、准确、鲜明,多次在国家、省、市戏剧大赛中获奖。她在《醒醉记》中饰公主,获江苏省首届戏剧节表演奖、由她主演的电视戏曲片《醉青天》获全国电视星光奖、她在《胭脂河》中饰演于素秋,获第三届江苏戏剧节优秀表演奖和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表演奖,并两次进京演出,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曾随团出访希腊、瑞典、挪威、丹麦、荷兰等国及宝岛台湾。王善平还于2003年在家乡举办过两次个人京剧专场,向家乡父老乡亲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戏剧特长,让家乡父老乡亲一饱眼福。

形势催变转身

王善平有个幸福的家庭,儿子聪明、勤奋、好学,今年刚上大四,先生是南京市京剧团团长,艺术上夫妻俩比翼齐飞。为了让当团长的先生更好地开展工作,2002年,王善平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奋斗近三十年的舞台,转入省戏校当老师。

重新跨进戏校的大门,王善平感慨万千,二十年多前,她带着老师们的期望走出校门,当她也成为老师时,当年老师的谆谆教诲在耳边响起,王善平下决心做个好老师。王善平将舞台的丰富经验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她象慈母一样呵护着每一个孩子。在她的辛勤耕耘下,学生们在参与国内外节目交流和各种比赛中均有佳绩。其中,她培养了“中国少儿戏曲艺术”金花奖和“首届江苏少儿戏曲小梅花”金花状元称号。因此,她受到了江苏省文化厅、省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的表彰,并荣获全国“园丁奖”。课余时间,王善平一头扎入京剧研究上。先后出过多辑VCD 、DVD唱碟,把她的研究成果与热爱京剧艺术的人分享。她的个人专访还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出。她总说:我是一个普通的演员、老师,我要把自己所有的东西交给我的学生,因为我是为京剧而生的。

采访中,对目前京剧出现困境的现象,王善平也谈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她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这与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形式、多样性的特点有关,京剧艺术要想发展,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焕发新的活力。“戏剧艺术是国粹,现在不会、将来不会、永远不会过时!”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