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幸福的一家
沐着山风,在大板栗树下,高长青坐在一个木墩上打开了话匣子。她并不是山东人,她出生在黑龙江省兴隆县,她有两个哥哥和两个弟弟。1988年春,20岁的高长青从东北来到泗水县泉林镇贺二村跟随大爷一家生活,并成为山东工具厂的一名普通工人。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1989年9月,经媒人介绍,高长青与山东针织厂工人朱宪伟认识了。说起来,朱宪伟一家也是个特殊的家庭:他与大他12岁的姐姐朱宪英都是抱养的,养父因病去世,姐姐朱宪英也因车祸离开人世,只剩下他与养母柏景莲相依为命。养母因家庭变故一病不起,又得了眼疾,基本上没有劳动能力。但朱宪伟是厂子里出了名的能人,长得既帅气,又会维修家电,找个对象不应是件难事。之前,他谈过的对象够一桌,一个都没成。没成的原因是一样的,没有劳动能力的养母拖了他的后腿。
朱宪伟是个非常开明的人,他与高长青相亲的当天,就坦白地把自己的家庭情况一股脑地告诉了高长青。朱宪伟的坦白增加了高长青对他的几分好感。高长青认为照顾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朱宪伟这人又不错,便与他建立了恋爱关系。当年11月,她与朱宪伟步入婚姻的殿堂,共同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1994年4月,他们的儿子朱伟青出生。为让一家人生活的宽裕一些,有眼光和闯劲的朱宪伟买了辆货车跑外地拉货。就这样,高长青在家里一个人挑起了照顾老、照顾小的担子,生活平淡却又不失浪漫。
“婆婆不跟着,俺不嫁”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7年5月11日,朱现伟在济南因意外不幸去世。婆婆因儿子去世、女儿又遇车祸死亡,整日以泪洗面,哭得双目失明,加之年事已高,生活不能自理。家里的顶梁柱没了,高长青成了一家的主心骨。年幼的儿子和双目失明的婆婆,靠高长青一个人苦苦地支撑着……
婆婆眼睛看不见,心里却亮堂的很,深知儿媳的苦处,多次劝儿媳说:“找个好点的人家嫁了吧,我不能拖累你一辈子啊……”面对生活的困境,高长青嫁与不嫁犹豫不决。一个柔弱女子何尝不想有一个完整的家呀,于是,她在婆婆的再三劝说下,决定嫁人。但她对前来说亲的媒人开出一个条件:带着婆婆改嫁。
谈到这里,一阵阵秋风吹来,几粒熟透的板栗掉落下来,就像要帮高长青叙说她那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这时,高长青两眼噙着泪花说:“婆婆没有了儿子,不能再让她没有我这个‘闺女’,要走就一起走。”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同事张令娥了解到高长青要带着婆婆改嫁后,产生了将高长青介绍给她大哥张令常的想法。张令常是泗张镇宋家沟村里的一个庄稼人,在承包的山上种植了一片板栗,一直独身,比高长青大12岁。1998年10月14日,高长青与张令常相亲时,忠厚老实的张令常爽快地答应了高长青的特殊条件。高长青觉得,虽然他年龄比自己大了十多岁,但她想:只要能吃上饭,能和我一起照顾婆婆和儿子就行了。2002年2月22日,高长青背着婆婆与张令常结婚,住进了红顶山山腰上的那两间石头屋里。婆婆对贤媳高长青一个劲地夸:没想到我这辆破车两头牛(养女、养子都是属牛的)都没拉动,还得指望你这只猴(高长青属猴)呀。
咋都得活,为啥不快乐
婚后,高长青夫妇靠种几亩山岭薄地和板栗园生活,一起供孩子上学,一起照顾自己的“亲娘”的生活起居外。公公张修芹81岁,婆婆刘德荣80岁(2010年12月去世),年老体弱,也需要照顾,一家人过着虽不宽裕但很幸福的生活。为了给三位改善生活,她好几年没买过新衣服,挤出钱买点鱼,把炖、煎好的鱼拔掉鱼刺,亲手喂到老人口中。最难照料的是今年已85岁的“亲娘”,吃喝拉撒全在床上,经常大小便失禁。每当屎尿弄到被褥上时,他们俩总是抢着给婆婆擦洗身子,换洗被褥。他们一家人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着平淡的生活。
面对曲折的人生经历,没想到身患风湿性心脏病的高长青仍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时常在农活之余放声歌唱。采访刚结束,她便动情的唱起了她最喜欢的那首《北方》:
我站在高高的山岗上
遥望北方
寒冷穿透我的胸膛
春天里还是鸟语花香
融化的河流流淌着逝去的时光
麦浪麦浪滚滚高粱红
我仿佛闻到了你身上的麦草香……
- 2011-09-28农妇绝育手术后生下龙凤胎 乡政府补偿8万求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