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要开学了,一些走出国门参加各种游学、国际比赛活动的孩子也回来了。记者在采访一些带队老师时发现,虽然孩子们在眼界、学习成果上都得到了提高,但部分孩子在外国学习期间的不文明行为,让带队老师尴尬不已。一位老师感叹:与其出国游学,不如先在家里补补家教课。(腾讯教育8月29日报道)
提及“游学”,相信我们第个人都会立刻联想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古训,而古人更是直接将“游”与“学”相提并论。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由之而产生的视野的扩大,今天的“游学”,无论是方式还是范围,都是古人所无法企及的,走出国门参加各种游学、国际比赛活动,已经是司空见惯了。这显然是一件利好之事。当我们的孩子走出国门之后,他们在扩大视野的同时,又能够因为活动中的交流与沟通,而拓展自己的思维。相比之下,后者更为重要。不过,我们在高度关注并努力实现“游学”的意义与价值时,一个新的问题已经悄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仅仅是游学还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必须为游学打上“文明”的底色。
为游学打上文明的底色,首先需要众多家庭“认真备课”并“认真上课”。我们并不否认中外文化的差异,但是,懂得谦让、奉献关爱、尊敬他人、遵守规则等,应该是世界通行的文明准则。一个最为简单的表现就是,除非一些特定的场合,否则,大庭广众之下,遵守秩序与保持安静,是我们必须遵守的文明准则。这一切,即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所忽视而导致有所欠缺,那么,在游学之前,家长帮助孩子“临时抱佛脚”,进行一些“强化训练”,也还是能够收到一定成效的。关键是,家有游学学子的家庭,必须真正重视“文明游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身体力行,让“文明游学”的理念,深深根植于自家孩子的心田。
需要备好文明游学之课并上好文明游学之课的,显然也离不开学校与老师。游学,哪怕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游学,只要是由学校组织、由老师带队,学校和老师,都有责任、也有条件,给孩子们上好“文明游学”这一课。学校和老师,在组织孩子们出国游学、在带领孩子们参加比赛的过程中,确保他们的安全,是重中之重,而引导孩子们做到“文明游学”,也是学校与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在这一环节,学校与家庭,必须形成合力,互为补充,才能相得益彰。学校与家庭应该充分认识到,并且也应该让学生(孩子)充分认识到,我们在跨出国门,参加各种游学以及各种国际比赛的那一刻,就不仅仅是一名学生,而是全体中国学生甚至是整个中国的形象代言人。游学学生的一言一行,不再仅仅是个人习惯,更是展示全体中国学生文明素养的一扇窗口。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为文明游学,打上光彩夺目的文明底色。(江帆)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09-01斑马线上竞文明
- 2016-09-01“爱心帐篷”搭起大学的文明底色
- 2016-09-01网红之"红"要有文明底线
- 2016-09-01生态文明建设要善着墨更要巧留白
- 2016-09-01生态文明建设要实施良法善治
- 2016-09-01“礼让斑马线”让城市文明变得柔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