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 退役军人 > 正文

三明建宁:七旬老兵办长者食堂 让农村老人乐享幸福的味道

2025-01-07 15:46:36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蔡晓卿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三明日报 付哲文 刘宇清

在三明市建宁县客坊乡里源村,有这样一位老人,他既是老党员,又是退伍军人,他负责经营管理的长者食堂为周边困难老人提供饭菜,无偿发放茶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退伍军人“回家乡,造福一方”的初心使命,赢得了村民们的广泛赞誉,他就是70岁的刘方海。

军中硬汉返乡建设

刘方海出生在建宁县客坊乡里源村,1974年12月参军入伍。在他的军旅生涯中,最难忘的就是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

在这场战斗中,他作为空军地勤,常常加班加点、不眠不休地修复和校准设备,确保前线战斗飞机仪表精确无误。

“记得班长对我们说得最多的话就是,虽然我们不在前线,但每一架奋勇杀敌的飞机都有我们的影子,后方家乡百姓们的幸福安康也有我们的一份力!”说起这段经历,刘方海一脸的自豪,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1980年1月,退伍归来后的刘方海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将满腔热血投入家乡的建设中。

1981年,刘方海担任村里的支部委员,三年后,担任里源村村主任。那时,村民用水困难,他为村里引进塑料水管,在全县率先使用这种新型材料。

为了消除大家的疑虑,他一边耐心地向村民解释塑料水管的好处,一边骑着摩托车到县城向上级申请经费,了解需要准备的相关材料等。

“当时一心只想着让村里人喝上干净水,再辛苦也值得。”回忆当年的种种不容易,刘方海笑着说。

山路崎岖,每次从县城往返村里都要好几个小时,但刘方海从未有过怨言,风雨无阻。最终,里源村成功装上了塑料水管,成为建宁县最早使用塑料管通自来水的村。清澈的水流进每家每户,村民们笑开了花。每当有村民提起这段往事,刘方海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

刘方海还是里源村桃林小组组长。在任期间,他听取村民建议,将桃林小组所有耕地规划整合,让原本分散的耕地规模化,方便种植,耕地的每亩流转金额从原来的300元提高到1200元,帮助小组成员致富增收。

长者食堂暖胃暖心

1987年,刘方海辞去村主任一职,转向商海。2015年,60岁的他带着对故乡的思念回到村里,准备享受晚年。

然而他发现,村里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依然严峻: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留下很多空巢老人;很多老人年纪大行动不便,做饭和吃饭成了难题;老人们没有一个固定娱乐聊天的地方,只能待在家里,缺少娱乐。

“村里的老人大多儿女都不在家,自己做饭又不方便,做多了吃不完。”刘方海回想起自己年轻时在部队的日子,战友们总是互相帮助,共同面对困难。因此,他有了建立助老平台,让老人们聚在一起,吃饭、聊天,互相照顾的想法。

2023年10月,刘方海得知村党支部正在推动长者食堂项目建设,需要一个管理员,但因为要自负盈亏,许多人都不愿承接,他立即接下了这个重任。

成为食堂管理员后,刘方海每天早上8点来到长者食堂,检查菜品、搭配菜谱、打扫卫生,开始一天的工作。每天午饭期间,刘方海在食堂与老人一起吃饭聊天,成为了里源村一道温馨的风景线。

为了让每一位老人吃得营养健康,刘方海征求老人意见,制定相应菜谱,荤素搭配、营养均衡。他注重环境卫生,厨房干净整洁,餐具严格消毒。

“我70岁了,很高兴还能为政府养老事业贡献力量。”刘方海深知,自己的付出不仅是对老人们的关爱,也是对家乡的深情回馈。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老人慕名来到里源村长者食堂吃饭。“老刘的食堂真的帮了我们大忙,不光能吃饱价格还公道,大家一起吃饭聊天每天都像过年一样,很热闹。”在长者食堂吃饭的徐荣辉老人笑着说。

2024年的重阳节,刘方海还与村里的老年协会联合,向周边老年人免费提供长寿面和太平蛋等食物,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三明要闻
    更多>>本网原创
    • 新闻图片
    • 魅力三明
    更多>>重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