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 本网原创 > 正文

三明尤溪:退役后,他们仍是守护者

2024-06-24 14:54:16  肖丹 林同春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刘惠萍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6月24日讯(通讯员 肖丹  林同春 文/图)免费救援、自带设备、自购保险、花销AA……在三明市尤溪县,有这样一支公益救援队伍,他们一接到求助信息便第一时间集合,冲锋在最需要的地方,在救援任务中发挥着特别的作用。

这支队伍即为尤溪县退役军人火箭救援队,于2022年底经县退役军人事务局领导成立,是一支由退役军人、村干部以及志愿者等组成的公益救援队伍,共有核心成员、志愿者100多人,主要开展抢险救灾、应急救援活动,协助做好优抚安置、烈士纪念设施维护等任务。

凝心聚力投身救援

36岁的杨秀秀是救援队的后勤保障人员,在一家超市上班。她时常利用周末以及业余时间参与救援任务。“在一次水域搜寻任务结束后,连续几晚我都失眠了,一闭眼全是落水人员的出水画面以及家属的痛哭声。”除了参与搜寻任务,杨秀秀还连续多日自费为队员们准备饭菜。

“当时正值隆冬,还下着雨,我们在橡皮艇上被冻得不行,想着能吃上一口热汤饭就好了。没想到,杨秀秀拎来2个电饭锅,1天2顿给大伙送饭,那个红烧肉尤其好吃!”62岁的梅尧曾是一名陆军汽车兵,现为救援队教导员,“若有战,召必回。在尤溪,我的战场就是参与救援任务”是他的口头禅。

今年1月,西城镇一位老人走失,梅尧、王征桢等一行队员接报后随即抵达现场,开展夜间搜寻任务。“搜寻到一处老屋拆迁区域时,四周黢黑一片,我们也害怕,但也得硬着头皮进去找人。”梅尧回忆道,历时5个多小时,终于在一个废弃工厂找到了老人,“当时已是凌晨1点多,天又那么冷,若没有及时找到老人,后果不堪设想。”

“去年11月,在管前镇双山村,我第一次尝试参加了一起山地救援任务。山上芦苇杂草丛生,只能靠柴刀开路,累得想放弃。但看到大伙持续作业,相互鼓劲,不放弃任何希望,我被触动了。”自此,20岁的王征桢正式加入救援队,成为最年轻的队员。他不仅没落下每一次任务,还担起了资料整理等工作。

53岁的陈学平曾服役于某陆军舟桥旅,熟悉水陆搜救,多次参与水域搜寻任务,曾在一次任务中扭伤了脚,休养了20多天。“作为一名老兵,我想继续发挥所长为家乡人民做点事,而救援队让我感觉自己又找到了组织。”他说。

每一次救援任务结束后,有家属激动地拽着队员留下吃顿犒劳饭,有围观群众拎来水果慰问……“我们是一支公益性队伍,旨在有效补充政府应急救援力量。因此,对于受助家属提供的物资等,我们或谢绝,或付费购买。”39岁的刘宗灿是救援队队长,曾在某野战陆军服役5年。

努力突围现实困境

去年12月5日晚,城区有一人员落水。接到家属求助后,救援队18名队员赶往现场。“当时,队里缺乏水域救援设备,只能向沙县、三元火箭救援队借了2艘配有水下探测设备的橡皮艇。”刘宗灿说,每艘艇上安排4名队员,大伙从清晨5时到凌晨2时轮番接力,累了,就在车里或者岸边小睡一会,“那时,家属在岸边痛不欲生,而我们的行动就是在传递希望,不能停。”

“我们使用5套排钩进行地毯式搜索,水流湍急,橡皮艇摇摆不定,钩子还不时被河底的乱石等杂物卡住,拉动特别费劲。任务结束后,那由粗钢筋制成的钩子都被磨损了一大节。”41岁的柯世栋是一名“兵支书”,其间,他不慎被排钩扎伤前往医院打破伤风针剂,“经此一事,我觉得要提升个人救援能力,就去参加绳索基础技能培训等。”

在这次连续6天的水域搜寻任务中,35岁的周铭权除了坚持参与任务,还自掏腰包给队员们送餐,并承担橡皮艇每天的油耗费,一共支付了1万多元。“我的钱来自社会,也该用于社会,所以,我想尽力多做些公益。只要能帮助到他人,钱都是小事。”周铭权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已加入救援队1年多,现为副教导员,其间,他还积极发动身边亲友或加入队伍,或捐赠物资等。

由于所有的救援行动均不收费,救援队的发展全靠“百家饭”(即政府扶持、爱心企业和个人捐赠等),以及队员们的一腔热血。因此,每一次救援任务中产生的费用,少则数百元,多至上万元,都由队员们自行承担。“采购装备、维护保养、日常训练等都需要花钱,除了个人承当部分,还有部分资金是队员凭借个人关系向爱心企业等争取来的。”刘宗灿说,由于队伍入不敷出,维持运营有困难,希望后续能够借助社会各方力量,持续推动队伍发展。

建强专业救援力量

救援队成立1年多来,在当地政府等多方力量的支持下,现有3艘橡皮艇、2个发动机等水域救援设备,以及安全头盔、抛投器、绳索等山地救援设备。

“这台发电机由县应急局捐赠,可提供较长时间的发电需要。原先,我们只能自带锂电池发电机,夜间照明最多只能撑4个小时。所以,我们极其爱惜这些来之不易的设备,每次使用后都得检查一边,清理干净后再入库。”在救援队的仓库里,杨秀秀一边整理设备,一边介绍。

拥有基本救援设备是保障,为提升应急救援效率,救援队还充分联合周边一切救援力量开展行动。“全市11个县(市、区)都各有1支火箭救援队,可同时联动900人,县内还有多支公益救援队伍。之前,中仙镇长门村一位八旬老人于夜间走失,我队与闪电搜救犬基地联合行动,其间,搜救犬帮助辨别了大致的搜寻方向。最终在凌晨5时许,安全寻回老人。”梅尧回忆道。

截至目前,救援队已开展慰问困难老兵、公益救援和受灾地区抢险救灾等活动50余次,其中完成34起救援任务,获救27人。队员们的辛苦付出也逐渐获得社会认可,相继获得市民赠送的10多面锦旗。

“救援队队员入队得先签生死状,因此,他们会自行购买商业意外保险。为了给队员们一份保障,今年,我局统一为队员们购买保险,还帮助协调了一处办公场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有关负责人说。

为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今年5月,救援队组织召开了第一届队员大会,选举出一批骨干队员担任队长、副队长等职务,并制定了装备出入库管理制度、车辆调配管理办法等。

“我希望这支队伍不仅能在县内完成救援任务,将来还能到全国各地参加应急抢险任务。因此,必须要加强人员管理和队伍建设,同时组织队员参加各项体能训练,以及无人机、无线电和心肺复苏等专业技能培训。通过不断掌握新技能,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刘宗灿说,目前6名队员拥有国家应急救援员证,26名队员拥有红十字救护员证,还有多名队员分别考取了轻型无人机证、无线电台操作证等。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三明要闻
    更多>>本网原创
    • 新闻图片
    • 魅力三明
    更多>>重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