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 福建日报看三明 > 正文

深化改革,“两山”转化路更宽

2023-03-28 14:31:52  方炜杭 马丹凤 许琰 江祎哲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肖晓敏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三明森林生态环境优美。罗文津 摄

东南网3月2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方炜杭 马丹凤 通讯员 许琰 江祎哲)

闽山苍苍,绿浪滚滚。

福建是全国南方重点集体林区,也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二十多年前,林农们守着“金山银山”却过着穷日子。

林业的高质量发展,事关万千林农切身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在福建工作时亲自主导、大力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行“分山到户、均林到人”,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

2021年3月23日,在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习近平指出,三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很有意义,要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力争实现新的突破。

殷殷嘱托牢记心间。两年来,福建省、三明市持之以恒以问题为导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努力建设现代林业强省,促进“林业发展、林农增收、林区繁荣”。

改革创新

生态产品闯市场

3月23日,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内忙碌而有序。

“办事越来越方便!能办的事也越来越多了!”作为这里的“常客”,高桥镇新坡村的张祖暖对这里的变化竖起了大拇指。回忆起两年前在林权流转交易服务窗口与总书记交谈的情景,老张仍然难以按捺内心的激动,感觉仿佛就在昨天:“总书记问我这次流转了多少亩,办证要不要收费,多久可以拿到新证。”

同样的问题,两年后又有了新答案。张祖暖前不久在这里花费188.6万元流转了403亩林子;得益于林权类不动产登记“共享联办、全程免费”服务,拿到新证的时间从两年前的5天缩短到3天左右。

林农满意,源于改革的深化。

去年9月26日,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在这里揭牌,新的交易系统也于当天启动运营,标志着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升级为全省首个区域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

围绕“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三明市以中心升级为抓手,在五个月内完成了手续审批、企业组建、规则制定、系统改造等任务,实现平台提升、入市交易的阶段性目标。

“目前交易中心可提供林业的林权流转、林产品供销、农林物资(服务)采购,农业的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农业知识产权流转等5大类品种交易。”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林强介绍说。

越来越多的生态产品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

开业首日,系统共上线交易项目39个(其中农业类品种24个、林业类品种15个),两个小时的交易时段经多轮激烈竞价,累计成交24个项目,成交金额超2000万元,最高溢价标的高出底价128万元,溢价率高达128%。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当天还有两个南平市的林权流转项目顺利成交。这也标志着该中心在品种多样化、服务多元化、运营市场化、交易区域化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以前的选择仅局限于本地,这个平台目前已有遍及八闽的2000多个会员,100多家林场、林业上市公司、村集体,在这里发布林业生产相关项目的招投标信息,比如病虫害防治、抚育施肥等。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去竞标,增收渠道更多了。”张祖暖告诉记者。(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市场竞争更充分。信息面更广更透明,当然竞争也更激烈,既倒逼林农提高自己能力,也给了招标方更多的议价权。”林强告诉记者,中心挂牌运营以来,目前交易中心交易金额已突破2.3亿元。下一步,中心将全力以赴贯彻落实“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打造立足三明、辐射全省、接轨全国的区域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让更多的生态产品变成真金白银。

现代经营

林场、集体、林农“三增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

林改分山到户后,林权分散化,经营碎片化,制约着林业的高质量发展。福建探索“联合经营”来推动林地适度规模经营,以破解这一普遍难题。

联合经营的一方是龙头企业或国有林场,另一方是村集体、林业大户、林农。联结双方的则是“股权共有、经营共管、资本共盈、收益共享”的“四共一体”合作模式。

以张祖暖为例,今年他又拿出100亩林地与官庄国有林场开展合作造林。按照“四共一体”模式,他只需提供林地,后续工作全部由国有林场完成,实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这一经营管理模式的探索,实现了多方共赢。

广大林农有了“定心丸”。林业经营投入大、周期长,一个轮伐期二三十年。联合造林的模式把林农收益以“林票”的形式发放到林农手中,一旦将来有资金需要,就可以把自己手中的林票交易变现。

国有林场有了“新舞台”。国有林场通过扩大森林资源经营面积总量,也得到了发展壮大。据测算,合作造林投资收益率可以增加8%~10%。

村集体收入有了新保障。沙县区富口镇东部片区党总支书记算了笔账,一个轮伐期后,官庄林场将以每亩13立方米的出材率兜底收购,相比自己管理每亩平均出材率仅为7立方米,收益大增,到砍伐期后,村集体将增收22万余元。

如今,越来越多的林农、村集体选择这一新模式。

“我们和明溪国有林场开展场村合作142亩,发放林票10.224万元。”提及此事,三明市明溪县胡坊镇福西村党支部书记王桂平满脸笑容。福西村是明溪国有林场首个合作造林签约试点村。截至去年底,双方合作造林累计663亩,发放林票47.192万元。

通过“联合经营”,2021年以来,三明国有林场场村合作经营森林增加6万余亩,带动亩均增收3000元以上。适度规模经营也在有序推进,三明全市累计建立各类林业经营组织3098家,经营面积占全市集体商品林地近六成。

一系列配套改革,助力林业现代化经营管理,源源不竭的金融活水“精准浇灌”万重青山。

在率先探索“林票”“碳票”制度改革的基础上,三明市针对林业金融产品“短融长投”的矛盾、不良贷款抵押林权处置难等问题制定《三明银行保险机构支持林票、碳票改革工作方案》《金融支持林改再出发的若干措施》,进一步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林业发展的积极性。

根据不同树种林龄、不同产业、不同群体的金融需求,开发“福林贷2.0版”“益林贷2.0”“林票贷”“碳汇贷”和林业碳汇指数保险等林业金融产品,推动林业金融产品提档升级;以碳票为抵押物,沙县发出首笔“福农·碳票贷”30万元。2021年以来,三明全市新增各类林业信贷38亿元,解发展之渴,鼓林农腰包。

产业融合

让山绿起来人民富起来

“我们要大力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继续做大农业特色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更多林场办得‘风生水起’,让山都绿起来、让人民都富起来。”3月,省委书记周祖翼在宁德市调研时指出。

两年前在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见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情景,魏发松仍然记忆犹新。魏发松是三明市沙县区凤岗街道际硋村的村民,也是林改的受益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往我们只会计算砍树能挣多少钱,现在也学会了算生态账、长远账。”

两年来,他成立了自己的家庭林场,并取名为青山绿水家庭林场,把目光投向了林下经济,尝试走“不砍树也能致富”的路子。去年,他租下位于沙县区马岩山庄的300亩林地,林下种植穿山龙、牛奶根、草珊瑚、黄精等中药材。

之所以种植这些品种,老魏经过深思熟虑。他说,穿山龙、牛奶根都是沙县小吃传统炖罐调味秘方的重要原料。随着沙县小吃产业快速发展,需求量越来越大,销路不成问题。杉木成熟需要20多年。而林下作物成熟时间短,穿山龙、牛奶根三年左右时间就可以收获。发展林下经济,可以缩短林业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经过测算,这批林下作物可实现增收20余万元。

生态与产业同频,一二三产共振。目前,三明正在以林药、林菌及沙县小吃配料为重点,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持续抓好华润三九等龙头药企合作,做大笋竹、油茶、苗木花卉等绿色富民产业。2022年实现绿色富民产业产值620亿元,带动从业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

林改赋予百姓更多生产资料和致富渠道。除了林下产品,风景、空气也成了“抢手货”。通过实施“森林康养+观鸟休闲、中医理疗”等模式,开发特色业态产品,截至目前,三明已建成省级以上森林康养基地34个,开发碳票项目40个、碳减排量94.5万吨。2022年,三明市林业总产值达1262亿元,全市农民人均涉林纯收入达7107元,占可支配收入的近1/3。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