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提倡的中非合作框架,重在塑造非洲发展的“内生力”,这是实现互惠型关系持久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外交战略转型的重要标志。】
5月12日上午,在圆满结束对埃塞俄比亚和非盟总部、尼日利亚、安哥拉、肯尼亚的正式访问,并出席第24届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乘专机回到北京,结束了历时8天的大国总理首访非洲之旅。
总理首访非洲,正值非洲持续迎来经济强劲增长之际,也是各大国及新兴经济体“重返非洲”热之时。曾被外国媒体评为“毫无希望的大陆”的非洲,已被重新定义为“正在崛起的大陆”,中国已经明确把非洲视为“世界三极”(世界政治舞台一极、全球经济增长新的一极、人类文明的多彩一极),并把“美丽中国”与“绿色非洲”在观念上推向一致。
任何只停留在动乱、贫穷、落后的非洲的旧印象,任何把对非关系仅视为外交斗争利益服务的旧思维,都不符合现当代非洲的关系发展战略。以中非贸易为例,2013年中非贸易额是1960年的两千倍,为两千多亿美元。
中非外交有自己的独特性和优势,中非有深厚的传统友谊外交作基础。然而,仅凭传统外交,已经很难适应不断转型的非洲发展需要,也很难从容面对竞争对手的挑战。要深化中非外交,既要强调传统外交,更要超越传统外交,向更广更深的领域发展。
总理对非洲的首访,精彩纷呈,可看出中国对非战略的多层次架构:珍视传统友谊外交,强调“一起哭过的人永不忘”,一如既往地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援助;指向“草根外交”,表达中方扩大非洲当地人就业与职业培训等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合作愿望,以斩断西方对中国搞“新殖民主义”的随意指责之手;淡化“资源外交”,矿产、能源等项目合作中,兼顾其他更多领域的合作项目;开展技术合作外交,转让中方的先行优先技术,如高铁、农业技术、清洁能源等,支持非洲促进自己的技术水平;展示“模范外交”,以中国近三十年来的发展经验,鼓励非洲进步。肯尼亚总统在一篇署名文章上直言不讳地承认,非洲国家应该以“中国为师”,学习中国推动发展的勇气与制定发展规划的谨慎。
总理访非提倡的以“两项原则、六大工程、一个论坛”为核心的“461”中非合作框架,是习近平主席2013年访非中提出的“真、实、亲、诚”指导思想的落实,是挖掘非洲发展“内生力”的一大举措。合作框架覆盖非洲多个“造血型工程”,涉及基础设施、民生、环保、教育、金融等领域,这将长远地造福非洲。塑造“内生力”,是实现互惠型关系持久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外交战略转型的重要标志。总之,中非外交迎来大变局,发展双边“内生力”,乃为上上策。
□和静钧(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