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临近中秋,北京一家公司推出多款用真金白银制造的月饼,价格最贵的黄金月饼售价为47620元/套。据银行一位理财经理称,上述金银月饼很畅销,“我们周围全是政府机关,各地过节来送礼的买得多。”据专家介绍,金银月饼价格远远背离金银本身价格,不具备投资价值。(9月25日《中国经济周刊》)

再美味的东西,吃得多了,都想换个口味,月饼当然也不例外。尽管年年中秋,月饼厂家都想方设法变换口味,传统的月饼馅料早已被突破甚至颠覆,连鱼翅、鲍鱼都纷纷被装进了月饼里。不过,仅仅用来吃的月饼,无论如何千变万化,仍然难免被吃腻。而按照马斯洛的人类需求金字塔,吃仅仅是最底层的人类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当然不能总停留在饱口福这一低层次需求,于是,不能吃但却能满足更高层次需求的“金银月饼”登堂入室,也就自然而然,甚至不失为社会发展的产物。

某种程度上,不能吃的“金银月饼”,骨子里不过是天价粽子、天价月饼的升级版罢了。尤其是放在食用的豪华天价月饼,屡屡遭遇质疑,也日渐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和监管,一旦给月饼换上“金银”馅料,则摇身一变成了投资品。既可应时应景的沾尽了中秋商机,又不必担心被扣上天价食品的恶名并受到额外的管束,“金银月饼”这个擦边球,的确打得相当精明。尽管黄金月饼售价最高达47620元/套,但从“金银月饼”畅销市场的情况来看,无疑颇受市场的认同。有人愿买,有人愿卖,两厢情愿的交易,外人还真是无权置喙。

事实上,相比那些豪华食用月饼,却顶多只能饱饱口福,一旦过期没吃就只能扔垃圾堆,既能作为饰品鉴赏,更有真金白银的投资属性,“金银月饼”的“天价”似乎来得性价比更高。不过,即便金银月饼的真金白银的确用的是真材实料,但真金白银的价格其实相当公开透明,同样重量的真金白银,并不会因为变成月饼形状,便身价倍增。而按照专家说法,金银月饼的价格已远远背离金银本身价格,根本不具备投资价值。按照正常的经济逻辑来看,对于明显不具备投资价值的东西, 即便是富裕群体,也不会拿自己辛苦赚来的钱去打水漂。而从性价比的角度考量,“金银月饼”恐怕要比能吃的天价月饼更加坑爹,如此“金银月饼”,实在应无人问津才对。

然而,实际情形恰恰与正常的商业逻辑相背,明显坑爹的“金银月饼”,却仍然十分畅销。一些企业、单位为了送礼,甚至一买就是上千套,而“周围全是政府机关,各地过节来送礼买得多”,竟然成为“金银月饼”热销的原因。“金银月饼”的商业逻辑,及其所瞄准的客户,还真是不能不从“非经济”的角度去找原因了。事实上,尽管“金银月饼”并不具备投资价值,理性的消费者和投资者,也绝无为此埋单的道理。但正如任何“天价”类商品一样,节假日礼品经济背后隐藏的权力公关、灰色交易乃至利益输送,的确都构成了“金银月饼”们最强有力的市场需求与商业支撑。

对此,有网友建言,只需在“金银月饼”中加入GPS模块,等节日一过即可定位腐败。尽管只是网友的戏谑,但究竟是什么让“月饼”也有了披金挂银的机会?不具投资价值的“金银月饼”为何会有人当冤大头,最终又会花落谁家?这些追问,显然并不多余,也更需反思。

某银行网点贵金属服务区的一位理财经理也表示,上述金银月饼很好卖。“我们周围全是政府机关,各地过节来送礼的买得多,我们就在附近几个停车场发点宣传资料,电话马上就打进来了,一般都是作为礼品买了送人。我们可以提供这家礼品公司的发票,开礼品、宣传品、烟酒、办公用品都可以,单价可以开小点。4万块钱的,发票上可以给你开100件,平均一件就400块钱,回去也好处理。”(9月25日《中国经济周刊》)

从买来送人到“回去好处理”的发票,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天价月饼”几乎是“买者不吃,吃者不买”,实际上已经变了味,里面已透出一股腐败的味道。我看,我们的纪检监察部门不妨在这里搞一个潜伏战,顺着这个线索,看看这些“天价月饼”最终会“流向”那些部门、那些官员,或许还能摸出腐败官员这个“大瓜”。

众所周知,“买者不吃,吃者不买”几乎是“天价月饼”公开的秘密、谬种流传的潜规则。因为商人渴望获得权力的庇护,左右市场资源分配;下属希望获得领导垂青,得到关照和升迁的机会。而在这里,传统的中秋节日只不过是一个可以堂而皇之送礼的“时间节点”,而“吃”也不再是礼物的重要价值,以至于茶叶、洋酒、人参、燕窝、手表、金饰等等都随之搭售,冠冕堂皇的“登堂入室”,尽入“天价月饼”彀中。

然而,“买者不吃”,用来送礼,礼轻了拿不出手,不是“天价”买者还不想要。生产厂家正是瞅准送礼潜规则中隐藏的商机,适时推出天价产品,迎合市场需求。在某种意义上说,“天价月饼”正是一部分人和厂家对于“送礼”而钻营出的“礼品经济”产物,这样的“天价”产物让中秋节失去了节日的味道,严重异化了人情交往,腐蚀了一批政府官员。

其实,“月饼”不是一个筐,不能什么都往里面装。无论是送礼者,还是收礼者,面对类似的天价礼品都应该掂量掂量。正所谓“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一旦被“月饼”引进了人情关系的迷局,丧失了立场、丢掉了原则,难免做出损害社会公平、违反党纪国法的事情。待到“露出马脚”、面临法律制裁,后悔晚矣。所以,月饼虽小,却不可不察。

当下,“天价月饼”已经横空出世,且有流行之势,而月饼里明显已透出一股腐败的味道,除了纪检监察部门应该多闻一闻这样的味道外,我们的官员自身更应该多闻一闻这样的味道,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切莫被这样的味道“诱惑”。

中秋临近,人们相互赠送月饼,表达美好的祝福。记者深入调查却发现,北京市场竟有商家推出多款用真金白银制造的月饼。据该公司销售人员介绍,其中两枚50克的黄金月饼,一套售价高达47620元。这些天价月饼大多被向政府机关送礼的人买走。该公司做金银月饼业务已经五六年,只是今年产量特别大。(人民网)

谁都知道,黄金白银制作的月饼虽然昂贵,却不能吃,丧失了月饼作为食品的基本功能。与其说这些金银月饼具有欣赏和收藏价值,不如直白一点讲,它们已然变身为人们送贿送礼、大搞不正之风的道具和载体。

善于制造概念、揣摩消费者心思的无德商家显然对市场需求有着高度的敏感。哪里有市场,哪里有利润,他们就会将鼻子伸向哪里,甚至于,在人们的潜在需求刚刚萌芽之际,他们就开始挖空心思开发新品对你循循善诱,让你眼前一亮大掏腰包。商人追逐利润本来天经地义,但针对部分人借中秋之名大搞不正之风的送礼需求,商家的投其所好就显得那么的龌龊和不堪。而据业内人士介绍,“这种金银月饼,严格来讲,是一种金银工艺品,利润十分丰厚,但其价格远远背离了金银本身的价格,不具备投资价值。”由此可见,买家不如卖家精,真正捞到好处的首先还是金银月饼的生产商、销售商。

没有买卖就没有市场,“拉关系、走后门”者成为催生金银月饼的根本动因。售价上千上万又不能吃的金银月饼老百姓当然消费不起,有利益需求、缺少渠道又苦于培养“关系”的一部分人自然就成了消费主体。向当权者直接送钱、送卡、送物,既不好看还“烫手”,太过直白的做法可能令对方面子上下不来,弄不好,心黑脸薄的人再装个清高断然拒绝,岂不竹篮打水一场空?于是乎,借着“温情脉脉的中秋”随手送出一盒“内涵丰富的月饼”便成为更为方便的首选操作,这其中的道道,送的人被送的人彼此心知肚明,一切尽在不言中。只是,这样的“月饼”还哪里是月饼,它分明成为权钱交易的一块块遮羞布。笔者没有考证过月饼究竟诞生于何时,但生产第一块月饼的人肯定想不到,很多年以后,制作月饼还可以采用金银这样的材料,还可以有这样特殊的功用。

黄金月饼,罪恶多多。一盒黄金月饼,价格数万,商家赚了钱。再被消费者拿去送了当权者,换来项目产生的利润更加可观,捞到了大好处的消费者当然也就不会计较这几个月饼钱,所以,对商家和消费者算是“双赢格局”。只是,在这一盒盒金银月饼“以小博大”的作用下,原本光明磊落的交易变成暗箱操作,原本公正公开的竞争变得内幕重生,原本严格的程序变得随意,原本合格的工程变成豆腐渣,严明的法纪变得千疮百孔,权钱交易的过程中,一切合理的、健康的、合乎民心的秩序被无情地打乱和践踏,最终受到侵害的只能是广大老百姓。于是,民怨沸腾,于是骂声一片……

秋高气爽,月朗星稀,中秋之夜亲人们团聚一堂,赏月饮酒畅谈闻桂香,本是一派其乐融融,但偏偏就有一部分心怀不轨的人借月饼之名作文章,大搞不正之风,让这个美好的节日变得乌烟瘴气,空气中充满铜臭。我们真心期待着,这种现象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及时出面予以整顿。黄金月饼,远不是一盒月饼那么简单。

有论者将“黄金月饼”称为“雅贿”之物,其实,“黄金月饼”何雅之有?穿上“节日外衣”后成了“糖衣炮弹”,反而更具迷惑性、麻痹性。

中秋前夕,北京一家公司推出了多款用真金白银制造的月饼。两枚10克的黄金月饼,一套9520元;6枚10克的黄金月饼,一套25740元;两枚50克的黄金月饼,一套47620元。据称公司做金银月饼业务已经五六年了,只是往年的款式和产量都没有今年这么大。

“翡翠白菜”不是白菜,“黄金月饼”也非月饼,是货真价实的金子。“黄金月饼”的滥觞,最早可以追溯到六七年前,在每年中秋如期而至。一路走来,千夫所指,就是不能“无疾而死”,反而愈见蓬勃,今年的款式更多、产量更大,结果当然是购者更多,收者益欢。

“月饼”不能吃,“黄金月饼”的想象力直把古人羞愧死。月饼本为民间佳节礼尚往来之物,披上“黄金甲”之后,礼不再是礼,物还是那物——阿堵物,其普通礼品的属性便荡然无存。因为它太沉重,远远超出亲朋戚友间纯洁的情谊,而成为灰色交易的载体。不必作“田野调查”,许多“黄金月饼”的“旅行线路图”也是相当清晰的,通过权力买方之手,流向卖方之家,再流回到贵金属市场,完成一次漂亮的利益输送。

有论者将“黄金月饼”称为“雅贿”之物,其实,“黄金月饼”何雅之有?玉器、瓷器、古玩、名人字画等多少还有点雅,黄金、汽车、豪宅、现金、有价证券等,俗得不能再俗,一点“雅”意都没有。黄金有价有市,送价值数万的“黄金月饼”和送现金有啥不同?都是赤裸裸的行贿,穿上“节日外衣”后成了“糖衣炮弹”,反而更具迷惑性、麻痹性,更容易把对方“拉下水”。许多贪官落马之后,都不认同自己节日所收的“礼物”是受贿行为(哪怕堆成小山),盖因如此。

正因“黄金月饼”具备“腐败潜质”,自现身之日起就饱受诟病,吁求封杀之声此起彼伏,年年不辍。数年前,有关部门还真顺应呼声,发过“天价月饼”之禁令,可惜如雨打芭蕉。商人们瞅准“商机”,制造“道具”,主动迎合、助长不良社会风气,固然属于“道德贫血”、社会责任感缺失。但是,退一步想,商人也很“冤”,“黄金月饼”与腐败何干?“黄金月饼”何德何能,承担得起腐败骂名?须知腐败在先,“黄金月饼”在后,物必自腐,而后虫生,腐败实在怨不得他人。何况,没有“黄金月饼”,还会有“黄金粽子”、“黄金大饼”;没有黄金还有现金,不要现金还有物品。试问历朝历代,清官经常稀缺,何曾缺过行贿之物?

消费文化只不过是社会意识的镜像或衍生物。有怎么样的社会意识,就有相对应的消费文化;有怎么样的消费文化,就有相应的消费行为。逆流而上,仅仅以市场管制、匡正消费文化之标,治社会意识问题之本,无异于扬汤止沸。面对腐败猛烈情势,封杀“黄金月饼”夫复何益?就让我们忘掉“黄金月饼”,将更多的目光转向腐败治理——加强权力间的多维度制衡,降低权力制约的单向性;推行官员财产公示制,置官员收入、财产于阳光之下;强化舆论监督,让腐败分子无所遁形……

倘若有一天,河清海晏,官清如水,即市场使出现“黄金月饼”、“黄金番薯”,供爱好者玩赏,藏金于民,又何妨?

中秋将至,市场上出现了抢眼的“金银月饼”,两枚50克的黄金月饼,一套47620元;50克的银月饼,850元一枚。据说,这些金银月饼很好卖,可以开礼品、宣传品、烟酒、办公用品的发票,多为政府机关送礼所用。(9月25日《中国经济周刊》)

不仅是“金银月饼”,事实上,大多天价商品都畅销得很。这其中,可能有服务周到的因素,比如明码标价、提供各式发票等,也可能确有销售方所言的收藏价值的因素。不过,明眼人一看便知,这些不过是表象而已。由于附加了一些工艺成本,金银月饼的单价要远比银行售卖的金条、银条贵得多,价格与价值不相符的金银月饼之所以畅销,关键还在于节日腐败的刚性需求。

“金银月饼”本身并无所谓罪与罚,自从这类商品产生以来,并无任何法律禁止的强买强卖、价格欺诈,乃至串通涨价等不良行为。有需求就有供给,“天价商品”不过是一个载体而已。

节日送礼,当然不排除民间亲友之间的相互馈赠,不过,这些年来,礼尚往来已经异化为权钱交易的一个温情外套。一些企业与政府官员之间,下级单位与上级单位之间,予取予求,灰色交易,送礼之风也就愈演愈烈,很难刹得住车了。临近节日,城市每每遭遇“最堵一周”,其中,送礼就是引起拥堵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能单纯指责送礼者的“水涨船高”。如果权力运行不受严格约束,且缺乏透明;经济社会依然充斥潜规则,甚至被另一种“看不见的手”所主导;公共财政依然缺乏信息公开,则“金银月饼”之类的畅销品就不会绝迹,而形形色色的变种也会层出不穷。

节日本应该是休闲的,快乐的,文明的。但是,腐败商品的泛滥给我们的节日增加了诸多丑陋,让美丽的节日成了腐败丑陋的载体,这既是对节日文化的亵渎,也助长了畸形的社会风气和畸形的消费观念。金银月饼这种充斥着“腐败味、权力味、庸俗味”的产品得以畅销,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胡印斌(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