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修订家谱的热潮正悄然兴起。据媒体报道,湖北武汉的蒋先生花费120万元修订家谱,其中包含“清正廉明”“穷莫丢猪,富莫丢书”这样的家训。修订家谱引来一些批评的声音,认为这是落后的宗族观念的反映,但舆论中仍是赞赏者居多,认为这是“兴家风、淳民风、正社风”的好方式。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笔者认为修家谱对家风建设和民间道德文化建设意义重大,是修复我们早已陌生的传统文化的一个不错途径。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先祖崇拜,这与农耕文化有关。生老病死,四季轮回,道法自然,融入自然,这是中国人原始哲学与伦理观念产生的基础。正是因为这种深层次的文化信仰,中国人历来重视家谱的修订。家谱被摆放在祠堂或家里最圣洁的地方。 一本家谱展示了一条生命繁衍的清晰“线路”。你会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你也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老人会时常向孩子讲述先人的故事和经历。家谱上还常常对德行高尚者有几笔盖棺论定似的描述,如“清正廉明”“勤俭持家”“坦荡做人”“生财有道”,一条精神延续的密码跳跃在纸上,熠熠生辉。它就像座右铭一样时刻在提醒人们,一定要继承先人们的遗训。日积月累,这便成了家风。 据考证,中国人修家谱的习惯从先秦时就有了。相传西周贤臣周公确立了家族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从血缘上分清孰亲孰远,开始记录家族中成员的血缘关系,逐渐形成了这种独特的文化。家谱刚开始是在官方流行,到了唐以后就流传到民间,及至明清时达到极盛,以此还形成了各种个性化的家风、家教。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都是这种传统中的代表,诸葛亮的《诫子书》至今挂在很多人的家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文化之所以绵延数千年而不灭,与这种文化的传承是有极大关系的。当然,在历史上,家谱发展也有不好的一面,如魏晋时期人们修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成了阶级固化的重要基础。正因如此,隋唐时期产生了科举制,以此来弥补它的不足。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传统文化才是我们精神生长的根系,只有充分继承、弘扬传统文化,才有可能建立真正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强国。家谱虽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却也很重要,它一方面记录着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另一方面记录着家族的精神传承。 今天,随着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人类的漂泊感越来越强烈,精神的个体化传承越来越难,家谱的修订也许是反抗同质化的一条出路。它可以在历史的宏大叙述中保持其鲜明的个体性和独特性,为文化的再生提供鲜活的个体经验。 |
相关阅读:
- [ 04-26]“遛娃经济”兴起 是家庭教育的悲哀
- [ 04-05]虐童绝非“家务事”
- [ 03-30]法律政策要小心呵护家庭婚姻
- [ 03-21]这位家长是准备以身试法吗
- [ 03-16]应该认真对待家庭装修了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