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求真”,让谣言止于“治者”
2016-08-23 17:36:27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网络求真”让真相“跑”在谣言前 伴随自媒体时代的发展,如今的网络信息呈现出真假难辨、良莠不齐的特征,虚假信息的滋生和泛滥,对公众产生了严重的误导作用。尤其是,对于一些敏感、影响力较大的事件,一旦出现不真实的谣言,就会对整个社会带来负面影响。面对这些谣言,法律也专门规定了相应的惩戒手段和方式,但却具有滞后性,难以第一时间阻断和屏蔽谣言的传播途径。由此,单纯的依赖于法律的事后惩戒作用,缺乏屏蔽谣言的“过滤网”,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面对这种情形,莆田市专门开展“网络求真”志愿服务活动,以公安局指挥情报中心为依托,整合多部门的力量,能够对谣言进行及时有效的过滤。通过这种方式,相关部门和人员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各种信息,通过相应的服务平台进行“求真”,确保了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对于公众来说,网络信息的传播渠道非常广泛,“网络求真”则正是一道安全阀,能够对虚假信息进行甄别和筛选。如此之下,在谣言与真相的比拼下,真相或能跑在谣言前面,从而让谣言无处遁形。 不难看出,莆田市所开展的“网络求真”服务平台,效果和价值值得期待。不过,网络信息的传播具有随意性和快捷性的特点,如何在每次谣言传播过程中取胜,还需要“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从这个方面而言,如何确保信息甄别判断的敏锐和快速,如何凝聚更多阻断谣言的力量,都显得尤为重要和必须。假如,“网络求真”的平台更加广泛,每个人都能成为志愿者和参与者,真相的速度就能够跑得更快。如此,必然能够减少或铲除谣言的滋生土壤,真正培育出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详细] “网络求真”志愿服务是谣言止于“治者”的创新 首先,“网络求真”志愿服务符合网络发展的基本特点。网络技术越先进,网上的信息量就越庞杂,事实真相的“辨识度”就越低。而“网络求真”志愿服务采取的是“因网民而治”的方针,以组织全市志愿者求真网络真相的形式,将全市志愿者全面铺开,各点击破各地谣言,针对就是网络信息庞杂、有关部门不能一一求证的弊端,能极大的节约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其次,从根本上说,“网络求真”志愿服务是“流言止于治者”的创新和深化。因为真相通常只掌握在具有公权力和公信力的部门手中。对于这些部门而言,别有用心者在网上公布所谓“骇人听闻的重大事故”后,如何在第一时间作出及时有效的反应就很重要。而“网络求真”以治者——莆田市公安局指挥情报中心牵头,以志愿者的求真信息为真相的基础判断,是“流言止于治者”的创新和深化,能让谣言从根本上失去生存的土壤。 第三,“网络求真”志愿服务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手段。对于那些造谣、传谣的行为,当然需要从立法的角度设立“防火墙”,从行政的角度加强惩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立法往往因为滞后而照不进现实,处罚也不是根本的目的。而“网络求真”志愿服务通过以身作则、言传身传的方式,鼓励自己和身边的人一切以事实为行动准绳,融法于理,净化网络风气,这种潜移默化的宣传教育往往会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 当然,“网络求真”志愿服务也为公权部门提供了另一种快速公布网络真相的可能,即在了解到志愿服务者提供的综合信息后,公权部门公开信息不一定要等到所有调查结束后,而是可以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和事件本身的缓急适时地公开信息,满足社会民众的知情权,及时消除社会舆论的疑虑,真正让谣言止于“治者” [详细] 精彩短评 “网络求真”更应“公信保真” 面对泛滥的虚假信息,“网络求真”的效果值得期待,但同时有必要强化政府公信与权威,让政府发布的每则信息“取信于民”。一方面,构建和完善良性的信息发布机制,实现与媒体之间及时、有效互动,建立与巩固权威媒体的话语权,从而挤压谣言的滋生空间。另一方面,对于政府信息的发布,则有必要强化问责体系构建,让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知道该说啥、怎么说,倒逼信息发布及时和真实。 毋庸置疑,“网络求真”志愿服务值得提倡和推广,在此基础上不妨探索和完善政府信息发布机制,以公信权威为信息真实性背书。如此之下,一旦谣言缺乏公信权威的渠道发布,就无法赢得公众的认同,注定没有生存空间。(刘博皓) 真相“跑”赢谣言要善打“组合拳” 让真相“跑”赢谣言,要有过硬的奖罚。战胜谣言不容易,对于为“跑”赢谣言出力的“网络求真”志愿服务者,要根据情节,给予精神或物质等奖励,以鼓励更多的民众参与“网络求真”。对于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要严格依法处罚,让他们知道网络不是法外之地,造谣、传谣必受追责。对付谣言,必须要众人联手,只有善打“组合拳”,打好“组合拳”,才能让真相“跑”赢谣言。(李云勇) |
相关阅读:
- [ 08-18]围观明星婚变 谣言不能兴风作浪
- [ 08-17]如何批驳谣言展示政府治理能力
- [ 08-15]治理网络谣言,杭州给出了“官方样本”
- [ 07-20]不留想象空间是公共信息发布底线要求
- [ 07-07]“上半年十大谣言”警示了什么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