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已经进入最后的倒计时,在考生和家长紧张备战的同时,名目繁多的“高考产品”已被商家集中推出。励志服饰、状元餐、保健品、高考房……商家围绕着考生的衣食住行,深挖“高考经济”。(5月27日中国新闻网) 客观地说,商家在商言商,只要所兜售的商品和服务不违反国家法律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想趁着高考赚点钱,也无可厚非。但是作为考生和家长,在商家所努力营造的“高考经济”中却应该保持理性与淡定,切莫因为过于放松而“过度消费”,甚至是造成得不偿失的后果。 “可怜天下父母心”。对于家长来说,高考不仅关乎孩子的命运,也是一个家庭的大事。为了让孩子实现人生突破,许多家长往往不遗余力。殊不知,很多与高考不沾边的广告宣传,为了炒作,都贴上了“高考经济”的标签,而大多数商家看重的只是经济利益,只是借助“高考”这一平台进行炒作罢了,家长们如果不顾一切地跟风,只会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和孩子的心理负担。有人给“高考经济”算了一笔账:如果从高考前就这么“经济”下去,一般家庭绝对扛不住。从喝健脑补药,参加“高考补习”,进行“心理咨询”;到住“考生宾馆”,吃“高考套餐”,乘“高考的士”,吸“考生纯氧”;临了,再举办什么“状元宴”“谢师宴”、出门旅游,一路算下来,少则数千元、多则上万元。对一般工薪阶层家庭来说,这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额外开销;而对那些经济条件困难的家庭来说,这项开支则使他们不堪重负。 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孩子来说,“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这样的“搏”指的是实力之搏、心态之搏,而不是父母之搏、金钱之搏,面对一年一度的高考,不妨躬身反省自我的人生态度。 其实,只要我们静下心来,细细琢磨,就会发现,所谓的“高考经济”大都是商家的刻意炒作,利用高考制度,利用考生和家长渴望成才的心理,制造出一种畸形的消费氛围。高考其实就是一场平常的人生考试,平常的环境更能让考生正常发挥。因此,我们对“高考经济”不妨多些理性与淡定,在满足孩子要求时要注意把握好度,适当的放松和适可而止的消费无可厚非,但一定要根据家庭条件,量力而行,如果相互攀比,过于奢华,就有可能对考生产生负面的效应。 |
相关阅读:
- [ 05-25]高考加分“瘦身”为高考制度本身加了分!
- [ 05-23]高考合批录取,高校要放下“偶像包袱”
- [ 05-23]不必妖魔化高考抢“头香”
- [ 05-19]整治噪音不能局限于中高考期间
- [ 05-13]高考生源调控,还得兼顾公平
- [ 05-13]“外调高考招生指标”,体现怎样的教育公平
- [ 05-12]高考改革,当选考遭遇投机
- [ 05-12]期盼高考改革带来“教育新生态”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