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本版《“高考移民”不仅让我们见识投机》一文对非正常“高考移民”损害高考的公正性进行了分析,以内蒙古为例对涉及的“吏治”等问题作了深刻剖析,并与科举时代的“科举移民”进行了比较分析。 笔者认为,打击非正常“高考移民”,除了要加强户籍管理外,还要强化学籍管理,尤其是要严厉查禁“空挂学籍”现象,防堵漏洞。查禁“空挂学籍”现象,一要厘清校方在“空挂学籍”(不在学校就读只参加考试)问题中的责任担当;二要严惩学校涉案人员;三要逐步把学校作为打击非正常“高考移民”的重要抓手,并用好这一利器。道理很简单,“空挂学籍”要由学校(尤其是民办学校)经办,参加高考的具体操作也得由学校来落实。没有学校的“默契配合”,非正常“高考移民”很难运作成功。 学生是否真在校就读,是否“空挂学籍”,学校师生都是心知肚明的。从媒体披露的情况看,“高考移民”事件中当事人基本上都是采取不在学校就读只参加考试。校方不但知情而且还允许“空挂学籍”,其背后除了有当事人输送的现实利益外,还有另一诱因:“高考移民”由于享受了原籍的优质高中教育,具有相对较高的应试能力,学校只需组织好参加考试,就能提升高校的录取率,为学校争得荣誉,甚至还能受到上级主管部门表彰。这种思维逻辑同样存在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当地整体的录取率上升了,教育的工作成绩就算上来了。在某种意义上,非正常“高考移民”的危害是相对某个省区整体考生而言的,对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来讲,无异于是难得的权力寻租、交换和利益输入机会。 近年来为加强管理,国家推行学籍管理系统,实行一个学生一个学籍号,在全国通用,并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此举不仅为强化学籍管理、打击非正常“高考移民”提供了重要利器,更为厘清学校在非正常“高考移民”事件中的责任担当,以及维护高考的公平录取提供了重要遵循。 |
相关阅读:
- [ 05-28]高考移民制造“双重不公”
- [ 03-19]高校败诉并非“高考移民”的胜利
- [ 03-18]高考移民案胜诉守卫程序正义
- [ 03-18]首起“高考移民”案要跳出个案效应
- [ 03-18]“高考移民案”不能沦为“口水仗”
- [ 03-18]“高考移民”案胜诉只因学校违反程序
- [ 03-18]“高考移民”案学校败诉意义在哪
- [ 12-23]清理高考移民别忘刺激教育进步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