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新郑市龙湖镇开餐馆的黄先生夫妇有些烦:10月15日上午,他们的热干面馆用了从郑州带回的食盐,被新郑市盐业管理局检查人员认定为“跨区域用盐”,没收部分食盐并处罚款200元。昨日,当地盐业局已向被罚者道歉,并退回没收的食盐和200元罚款。另外,该局盐政科科长郭新安被停职,稽查队长王胜利被撤职。(10月19日 《南方都市报》) 在这个市场配置起主体性作用的年代,“跨区域用盐”被罚的雷人报道一出,就弄得舆论沸反盈天。为平息舆论声讨,相关责任人已被停职、撤职处理。但问题是,执法者何罪之有?《河南省盐业管理条例》明确规定:“饮食加工用盐单位、营业性饭店,必须从当地食盐经营单位购买食盐;违反者没收违法盐产品和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盐产品价值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由此可见,“没收食盐并处罚款200元”有法可依,反倒是停职、撤职处理,令人感觉突兀。 当地盐业局为何有法可依,还要服软、道歉、追责呢?无非是霸道的盐业专营,触摸到了社会的痛点。自94年食盐专营以来,公众虽吃上了放心盐。但无须讳言,也让盐政部门赚的钵满盆溢。目前市售400克/袋的食盐,最低售价是1.5元。而食盐出厂价一般是每吨300元至500元。折算成袋装成本,只有0.12-0.2元/袋,其中的暴利可见一斑。为维护既得利益,盐业部门总是无限援引,禁止“跨区域用盐”,抵御市场竞争。长此以来,必然弄得民怨滔天。 目前,新郑市盐业管理,已经对相关责任人开出“罚单”。但问题是,挡枪式的道歉、追责管用么?据报道,今年3月,陕西户县某餐馆曾因从西安买盐,被处罚款。“跨区域用盐”何以轮番上演?其根子还在食盐专营管理体制上。目前盐业执法、盐业经营“一张皮”,既当裁判,又是运动员的运营体系,容易让盐业专营沦为部门牟利的工具。也就是说,管理体制不做“手术”,“跨区域用盐”被罚的闹剧,很难根治。 “民以食为天”,在舌尖上的中国,严厉的盐业管制本是好事。但有关部门应该意识到的是,严管不能沦为牟利工具,更不能排斥竞争。政府之手应该是对市场的违规行为说不,而不是直接参与到对资源的配置中去。因此,就当下而言,两件事就显得尤为紧迫。一是盐业执法、盐业经营“分家”,避免自己监督自己,权利自肥。二是通过引入竞争,终结暴利的盐业市场。 今年4月,国家废止《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办法》,令社会产生终止盐业专营的误读。但这样的误读,又何尝不是公众的期盼呢?“跨区域用盐”被罚,触动了社会的痛点,但我们更希望,它能够成为加速盐业经营体制改革,理顺盐业体系管理关系的“催化剂”。 |
相关阅读:
- [ 10-20]从“新郑盐”风波看依法治国
- [ 10-20]“跨区域用盐”罚款实乃滥用执法权
- [ 10-20]“跨区域用盐”处理结果为何不同
- [ 10-20]“跨区域用盐”滥执法 源于行业垄断
- [ 10-20]处罚“跨区域用盐”太霸道
- [ 10-20]“食盐加碘管理条例”应该废止
- [ 05-21]防“误读”还需说实话出真招
- [ 04-23]“食盐专营”已到取消的时候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