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前,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石破天惊地预言信息社会的来临,让刚刚走上改革开放道路的中国知识分子充满期待和困惑。当年,即使是最有想象力的人也无法充分感知信息技术革命将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深刻变革,例如今天媒体格局的剧变。 从历史上看,一种新兴媒体只有实现功能全覆盖的时候,才能取代相应的传统媒体。正因为如此,报纸始终无法取代杂志,电视由于具有集声音、图像、动感于一体的优势,一度大有消灭广播之势,但私家车的兴起,让日渐式微的广播找到了新空间,迎来了新机遇。 今天,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开花结果,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呈现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有兼容传统媒体形式的势头,并不断裂变、聚变出新的传播方式。正因为如此,现在国际知名的纸媒或遭遇生存危机,或借助新媒体转型求生。 然而,传统媒体的形式和业态可能被取代,但传统媒体的内涵和灵魂却不会消亡。无论媒体形态如何改变,“内容为王”是不会变的,新闻最基本的属性仍是真实性,新闻价值评判的标准仍是及时性、重要性、显著性、可读性等要素。 从传播效果看,受众对有悖于其需求、兴趣、态度或认知的新闻信息或媒体,至少可以构筑三个选择性“壁垒”:选择性接触——可以不读、不听、不看或少读、少听、少看;选择性理解——按自己的方式而不是传播者所希望的方式来理解、解读;选择性记忆——可以部分或全部记忆、也可以部分或全部忘记。如果说,在传统大众传播模式下,受众的选择性“壁垒”随着传播渠道和手段的多样化而不断加强,那么,在新媒体分众传播形态下,受众的选择性更趋自主多元,给传播者、尤其是主流媒体实现传播意图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自媒体尽管目前影响越来越大,但由于其消息来源和传播者混为一体,缺乏职业把关人,信息的真实性无法保证,容易导致谣言泛滥。 一位微博达人说:“人人都会做菜,但厨师还是一种职业。”现在自媒体方兴未艾,人人可承担发布编辑新闻的角色,但记者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标准,永远不会过时,新媒体时代更应发扬光大。 |
相关阅读:
- [ 04-18]跟孟非的“无后论”较真儿
- [ 02-13]传媒转型:哀悼时光不如留住灵魂
- [ 01-17]一些“伪科学”谣言为何屡辟不止?
- [ 01-13]把电视辩论变成外交官的“战场”
- [ 01-06]《新闻晚报》休刊,传统媒体应该从中学啥
- [ 12-31]正是庄周梦蝶时
- [ 12-09]我们需要怎样的“理性”和“宽容”
- [ 11-19]以救火的态度应对舆情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