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6日,春运第一天,北京空气质量指数再次“爆表”。此前,2013年《中国气候公报》公布,2013年的霾天创52年来最多。雾霾的源头究竟在哪?这让老百姓琢磨不透。通常我们知道汽车尾气、工业排放、建筑扬尘、垃圾焚烧,甚至火山喷发等都是成因。但与此同时,一些更耸人听闻的说法也在传播,像“核雾染”、“铀辐射”等说法在网上流传已久。 疑问在互联网上发酵了一个多月,15日,新华网邀请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小川、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副总工程师陈晓秋做客新华访谈。两位专家说,放射性物质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 从“西瓜打针”到“艾滋病西瓜”,再到“碘盐防辐射”,一些“伪科学”的谣言不时出现,屡辟不止。谣言为什么有市场?为何会被“选择性”信以为真、以讹传讹、大范围转发传播了呢?众所周知,现代社会,是个信息社会,“核雾染”之说在互联网上发酵一个多月之久、大范围传播, 一方面,由于一些公共信息不透明,加之个体学识、认知能力的差异,部分人在面对谣言之后,自己无法准确判断其真假,但为了及时提醒他人注意防范就会进行传播,特别是谣言可能危及到自身安全之时,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公众对于真相的“饥渴”。与此同时,这也是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博弈,谣言所依托的多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这些介质有着几何级数传播的特性,对于网民来说,他们既是信息的制造者,也是传播者和接收者,信息的真实性在不断传播中开始变味了,可是,作为辟谣重要载体的传统媒体却没能及时发出声音。 另一方面,虽然都说“谣言止于智者”,可现实生活中,仍有不少人爱听信谣言。对此,心理学家认为,这是由于现代社会人们的压力普遍较大,很多人都要面临着社会竞争,许多人处于一种焦虑、紧张的状态中,因此也就更寻求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更容易倾向于选择一些负面的消息,并且相信这样的消息。 |
相关阅读:
- [ 01-16]崔永元要跟方舟子法庭上见:要为谣言付代价
- [ 12-08]四川凉山警方:网传400个吸毒人员越狱纯属谣言
- [ 12-08]云南永善官方:400多名戒毒人员逃脱纯属谣言
- [ 12-02]中国迈进三大航天国之列 破“复制俄技术”谣言
- [ 11-20]狙击“黑肺谣言”是一次科普良机
- [ 11-19]九成人认为有必要 整治网络谣言
- [ 11-16]安徽2人发布歹徒持爆炸物抢劫银行谣言被拘
- [ 11-16]媒体称北京离婚率高达40%系谣言 实际仅为2.1%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