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央视“3·15”晚会,像春节联欢晚会一样,被固定并延续下来。围观无良企业、黑心商家被曝光,架到舆论的火上烤,似乎能够让人心大快。 不过,随着围观的新鲜劲儿过去,围观者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之前,消费者权益观念淡薄,未能用法律武器来武装自己,当看到央视曝光那些市场上的“大老虎”,觉着正义得到了伸张;如今,身处越发恶劣的消费环境下,人们开始问,这样的“打虎”行动,还要持续到什么时候? 人们曾说:“围观改变中国”。但就消费者权益生态而言,围观的力量实在是太微弱了。从央视“3·15”晚会素材年年丰盛来看,消费权益失陷的问题俯拾皆是;而从曝光问题的性质来看,同质化严重,无非是食品安全、产品质量等问题。对象变了,问题没变,这是晚会的一个特点。 与权力生态的腐败问题一样,消费生态中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现象,并非“打老虎”、“拍苍蝇”能够禁绝的。央视每年“3·15”晚会“打老虎”,其他媒体365天都在“拍苍蝇”,但消费者的权益环境似乎不见根本好转。并不是否定舆论监督的成效,而是有的时候,舆论监督能量确实有限。它能够揭露问题,却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实,关于消费者权益的解决路径问题,已经早有共识:根本上还是要依靠法律和制度的保障,要靠职能部门的用心监管。老是依靠舆论监督的力量,往往治标不治本。而如此,无异于隔靴搔痒,难见成效。 侵犯消费者权益的市场行为多发,消费者权益频遭冒犯,法规制度设计者和政府管理部门难辞其咎。因此,从真正追责的层面,坐上央视“3·15”晚会“审判席”的,除了无良企业、黑心商家,更应该是相关职能部门。 光曝光问题企业商家,不追问相关职能部门责任的“3·15”晚会,是不触及本质、不触及灵魂的浅层监督。如此,央视“3·15”晚会恐怕年年都有得办,年年的素材都“丰富多彩”。久而久之,这很容易制造一种消费者权益很受重视的假象。这种假象下,消费者麻木了,企业商家无所谓了,这晚会也就成了一锅鸡汤,煎熬的是消费者的权益,滋补和慰藉的,是那些懒惰失职的监管者。 |
相关阅读:
- [ 03-16]保护消费者权益,徒法不足以自行
- [ 03-13]为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提供司法力量
- [ 03-11]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亟待提速
- [ 03-10]中移动该如何与消费者“讲道理”
- [ 02-25]消费者的质疑更不该被“清零”
- [ 02-13]管住“消费者”才能管好高档会所
- [ 01-10]赋予消费者法律武器,必将沉重打击制假贩假行为
- [ 12-06]消费者能否成为4G的最大受益者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