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时政观察 > 正文

打捞“沉没的声音”官博应带头撒网

www.fjnet.cn 2012-09-04 11:05  谢贤奎 来源:广州日报 我来说两句

9月2日晚,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突破100万粉丝。中央党报开通官方微博43天,直面现实、深得人心,得到了党内外的广泛认同。(9月3日《中国青年报》)

在今天的中国,仍有许多声音未被倾听。一方面,有些声音被淹没在强大的声场之中,难以浮出水面;另一方面,也有些弱势群体的声音只是“说也白说”,在权益保障、权利表达上也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这些所谓的无效表达,被称为“沉没的声音”。

无效的表达,不是没有表达,更不是不愿表达。这种现象之所以长期难以破冰,除了各种制度性障碍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像农民工这样的弱势群体,一直处于“被动”,缺乏“话语权”,乃至一些时候只能通过“跳楼讨薪”、“开胸验肺”、“自焚抗拆”等极端方式“声讨维权”,最终引发公众围观,进而发出自己沉没已久的声音。

然而,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微博已经在中国民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国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成为广大群众联系政府部门的重要纽带。官微更让政府与网民平等沟通、互动交流常态化,让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传统延伸到网上,丰富于网上,正视于网上。说到底,官微的推广,已开辟出一条更为柔性化的新闻发布及官民互动渠道,受到公众青睐,值得肯定。

“贤路当广而不当狭,言路当开而不当塞”,如果不主动“打捞”,太多声音沉没,难免会淤塞社会心态,挫伤政府公信力,直接影响社会的安定和谐。

由此,在众声喧哗中,尽可能拓宽公众权利表达渠道,引导弱势群体声音的表达方式,让其得以有机会、有平台、有条件发言,真正在基层、在草根中打捞那些“沉没的声音”,是时下社会管理者当谋之事、应尽之责。只有这样,才能让“说话”、“发声”成为公众正常表达诉求、意愿的基本手段,进而掌握舆论战场的正面话语权,为社会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 责任编辑:邓宇虹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