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时政观察 > 正文
质疑是高铁成熟的“催化剂”
www.fjnet.cn 2011-07-13 09:05  鲁宁 来源:青年时报    我来说两句

不出“大事”的保障不仅仅是技术,更多依赖于透明的、可环环追溯责任的安全体制和机制,其中尤以安全信息的公开透明作为“第一前提”

开通不久的京沪高铁犹如“新郎倌”,可老天爷偏不给“新郎倌”长脸——从上周六起,京沪高铁连续突发线路故障,致使不同路段出现程度不同的列车迟滞和晚点事件,暴露了高铁运行安全应急的诸多不足,以及高铁服务应急的近乎空白。

最新的线路故障出现在昨日中午京沪高铁安徽境内段。虽说实际造成的列车运行延误没有前几次事故严重,但其社会影响却比上一次更“坏”,抑或说它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对高铁运行安全性的担忧。

按铁道部的说辞,连续发生事故的起因都与接触网故障有关,人们姑且信以为真。然而,人们不明白抑或说急于主张自身知情权的是,这些因接触网故障引发的故障究竟是技术事故还是安全事故。就此,铁道部迄今以沉默应对,甚至是否已派出专门调查组的信息也呈空白状。

在京沪高铁连续突发线路故障之前,社会舆论对高铁的质疑集中于“被高铁”以及高铁本身所存在的巨大经营风险。虽说对高铁的安全运行也不乏担心的声音,但在铁道部专家一次次为安全打包票之后,人们只能抱以将信将疑。现如今,雷暴雨已然验证了京沪高铁的确存在安全隐患,轻易暴露了浑身上下均经高科技包裹的京沪高铁,居然如此不堪一击的“脆弱面”,有鉴于此,相对于木已成舟的“被高铁”和巨大经营风险,已开通运行的京沪高铁,最大的现实风险已转化为安全运行风险——须知每小时300公里的时速,稍有不慎,事故往往呈“车毁人亡”等级。哪怕事关高铁的设计、设备维护、系统监控、安全排查只消有一个环节跟不上趟,京沪高铁无异于拿着无数乘客的性命在“车轮上跳舞”——对于铁道部以及背后的中央政府,高铁的安全无疑是“政治的安全”。

按已故科学大师钱学森、钱三强等创立的系统工程理论,高铁是由高科技集成的典型系统工程,其线务、电务、机务、站务等无不需要在运行中得到磨合。单就高铁运行与控制一项,就涉及实务与虚拟、人与机之间的复杂“对话”。因而在这一注定不可能一帆风顺的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也存有其不可抗拒的自然属性面。舆论的不满首先在于出现问题或事故后的信息屏蔽和真相披露的一次次缺席。众所周知,武广高铁运行已近两年,遇到的问题肯定不少,但人们却一直难以看到相关信息发布。

事故是不可避免的,而恶性事故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日本新干线运行四十余年没出“大事”就是很好的证明。只是,不出“大事”的保障不仅仅是技术,更多依赖于透明的、可环环追溯责任的安全体制和机制,其中尤以安全信息的公开透明作为“第一前提”。

任何新事物都在质疑和批评声中成长和成熟,高铁自难例外。可从铁道部到高铁运营方,非但缺乏坦然面对质疑与批评的勇气,习惯性地热衷于和“救助于”屏蔽或封杀质疑与批评。希望从现在起,铁道部和高铁运营方,能够逐步改掉上述不当、不妥、无用加愚蠢。更希望有关方面莫再把高铁当“犊子”护,那不是爱它而是害它呀!尤其提醒铁路之外的“护犊者”,质疑与批评,不必计较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是加速高铁自然成熟和“社会成熟”不可或缺的“催化剂”。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