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一个多月,高校大四学生就将正式毕业。在厦门一些高校,从五一开始,各类“散伙饭”、“谢师宴”就接踵而来,吃饭的地点越来越讲究,饭店、酒吧、星级酒店都能看到花钱如流水的学生。不少学生感慨自己疯狂“被消费”其实很无奈。(5月16日《海峡导报》)
同窗数载,共享欢乐,同经风雨,再过几十天就要各奔前程,从此相见再难,毕业季的空气里飘散着迷茫、怀念、不舍种种味道。来吧,亲爱的同学们,一起吃饭,一起喝酒,一起唱歌,没有开席,又何来“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之说呢。不仅是在厦门,每年这个时期,各地高校周边的饭馆酒楼都是灯火通明,学子满座。
从“学海饭店”胖老板娘红光满面的脸上就能看出,这段时间,她没少赚钱,腰包鼓鼓啊。当然,有人的钱包可就瘪了,三天一小聚,五天一大聚,既要赴宴,又要回请,让不少同学左右为难——不赴宴,感情上过不去;赴宴不回请,或者回请太寒酸,面子上过不去,既要感情又要面子,银子又不够用啊。不少人其实是咬紧牙关顶着头皮上,陷入了“被消费”中不能自拔。
其实高校中类似“散伙饭”这样的“被消费”还很多,生日消费,节日消费,哪个不是礼尚往来,你请我回的。一个“被”字透出现实的无奈,在人情礼越来越密集,越来越重的社会大环境下,学校焉能躲过“人情消费”的轰炸?现在的孩子从出生就开始“收礼”:出生礼,满月礼,百日礼,周岁礼,尚未开口说话,红包已滚滚而来。稍大一点,从幼儿园开始,就知道过生日的时候小朋友互送礼物。再大一点,进了学校,教师节给老师买礼物,过生日请同学下馆子,这些都不用大人教,吃请文化潜移默化,人情来往无师自通啊。可以说,这“人情消费”是从娃娃开始的,从小学到大学,人越长越大,越来越要面子,“人情消费”当然也就水涨船高。
明白了这一点,再看那些稚气未脱,在大小饭店推杯换盏的学生,就不会再发无谓的感概——这只不过是从小养成的习惯,社会大环境下的一个缩影罢了。唯有希望这越来越重的人情礼,能换来越来越浓的人情味,同学之情不要异化成“同学互请”。
- 2011-03-02“保底用水量”叫人情何以堪
- 2011-02-22“人情礼”越重,“人情味”越淡
- 2011-02-21打破"人情怪圈"要从现在做起
- 2010-10-18杀人犯“漂白”得益于“人情潜规则”
- 2010-04-20中国人情社会非病态 只怪遇资本逻辑
- 2010-02-07突击进人的人情托辞太没技术含量
- 2010-02-07和平县长“批”的不是岗位,而是人情
- 2010-02-02老板让小偷“零薪”打工赎罪的困境和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