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大幅提高农药、化肥的价格,让他们(农民)用不起,"民盟中央副主席、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温思美在"两会"上如此说,"以前农民一大早起来,都要拿筐子出去拾粪,现在畜禽粪便等农家肥都不愿费力气了。""靠说服是没有用的,必须采用市场手段",国家还要提高对农药、化肥厂家的税收。(3月9日《华商报》)
看了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温思美的这些话,我很怀疑他是故意在炒作。就凭他头上那顶农业大学校长的头衔,也不应该扔出如此天真烂漫的言论。温既然是农业大学校长,想必他学校里的实验基地都采用的是家畜禽粪便了?或者,他学校的实验基地都用得起高价的农药化肥?可是,他的家畜禽粪便来源自何处?他购买高价农药化肥的钱又会出自哪里?我不想说高价的农药化肥会引发农民普遍的弃种行为会带来粮食危机之类在专家委员们看来危言耸听的话,我只是想问一问这位副校长,他去过农村吗?他了解现在的农村吗?
他的记忆还停留在"农民一大早起来,拿筐子出去拾粪"的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时代,家家都养着耕牛犁地,养着马驼运货物,养着狗看家,养着鸡鸭生蛋换油盐钱,养着猪送队上的任务,走进一个村子,看到的便是鸡犬相闻,牛羊满地。山村小道上,农舍房前屋后,牛马粪便随处可见。那个时代,拾粪的农人也多,一清早出去,大都能满筐而归。刚拾回来的粪便不能马上投放进田里,还得堆到草棚里任其发酵一段时间。否则肥效不佳。
现在的新农村,修好了公路,有了现代化的交道工具--车,肩挑手提靠马驼运货物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有了机器耕地,不用耕牛耕地了。农民也会算账了。养耕牛是一件很不合算的活。春耕不到一个月,为了这一个月要将一头牛养上一整年。牛要吃草,要放养,放养的时候不能离人,否则吃了人家的树苗和庄稼要赔。而租一台机器耕田,一天也就百来块钱,闲置下来它也不问你要吃的不要你天天操心给它割草,不用你担心它冷了热了生病了。鸡鸭农家也少养了。嫌它们到处拉屎又喜欢四处扒拉,不卫生。生活条件好了,也不需要靠卖鸡蛋换油盐柴米了,想吃鸡蛋商店里到处有卖,价格还相当便宜。
温校长如果现在去农村里看看,就会知道农家并没有多余的畜禽粪便被浪费,而是因为畜禽大大减少了,肥料的来源也减少了。不说畜禽粪,单说人粪,随着农村里传统木房的慢慢消失,红砖楼房一栋栋掘起,粪池也慢慢被冲水厕所取代,农村最重要的肥料就这样被下水道给吞没了。
温校长大概是被某一部旧电影中某位拾粪老头的身影勾起了怀旧情节,才突发奇想希望全体农民都倒退到那个人人拾粪的时代吧?
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现代的农民,你让他们还一个个去围着一堆粪便扒拉,是不现实的。他们能用现代化的工具种出高产量的粮食,便体现了新农民的精神风貌,更值得我们钦佩。不错,全国每年用的化肥高达4700万吨、农药140万吨,是有些惊心,可是,如果不用农药化肥,不在产量上下功夫,中国如何用全球7%的土地,养活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解决农药化肥用量太大的问题需要科学家们的技术攻关,而不是温氏的"全民拾粪"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