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78年前的老课本近日受到年轻家长热捧。这套由叶圣陶主编、丰子恺配插图的《开明国语课本》在1949年前共印了四十余版次,在新世纪又被许多家长买给孩子当课外书,以致断货,同时引发了社会对当下语文教材所存在问题的讨论和反思。对此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表示,全国师生对目前使用的教材还是基本满意的,当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明年启动新一轮教材修订时,会把相关意见反映给相关工作者。
对所有的观察者来说,老教材及其热销都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文化现象。通过两位大师级人物的珠联璧合,孩子们从老教材里,看到了与自己经验完全迥异的另一种童年,看到了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对话的另一种方式;家长则从孩子们的热烈追捧中,惊异于提高儿童阅读乃至学习兴趣居然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育研究者则从新旧教材的对比中,寻找高扬人文理想、培育国民人格的可能性。
《开明国语课本》的成功绝非偶然。众所周知,叶圣陶和丰子恺都曾经服务于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和认知特点有真切的了解,尤其难得的是,这两位大师都是终身不失童心的人,这一特点决定了他们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在教材编写中完全采取儿童本位的立场。在叶圣陶他们的眼里,儿童的天性应该自由舒展,而不能按照成人的观念和一些特殊的价值观进行扭曲与改造。《开明国语课本》的内容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而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外在形式则起到了相得益彰的作用。
同时《开明国语课本》成功的环境也不容忽视。严格说来,《开明国语课本》只是当时广受欢迎的教材之一,另外一些教材因为也有鲜明的特色,同样不乏大量使用者。出版这些教材的机构,无论推出《开明国语课本》的开明书店,还是如商务、中华等大牌书局,都属于民营出版机构。这些天生要为利润角逐的企业,为了在教材这个大市场中抢占先机,争得主导地位,不得不精益求精,力争运用自己的资源,组织最好的班子来编写教材。因为那不是一个教材定于一尊的时代,学校在采用什么教材的问题上拥有自主权,任何出版机构都无法依赖“指定”而获得订单。在这种开放竞争的格局之下,没有人也没有出版机构敢于粗制滥造,除非谁甘心被市场淘汰。这正是虽处内忧外患之时代,出版商和教育家们还能推出以《开明国语课本》为代表的精品教材的关键。
老教材的走红,继之而起的是新一轮对语文教材的批评之声。我们相信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所说“全国师生对目前使用的教材还是基本满意的”,但也不得不部分同意专家遗憾指出的现行语文课本的“四大缺失”,即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和事实的缺失,因为这些缺失,可以从现行教材中一一得到对应。
为什么会有这些缺失?这也许是当下并不适宜纠缠的问题。能否避免这些缺失?老教材的成功经验已经给出了答案。虽然现在可能没有叶圣陶、丰子恺一流人物,但以中国之大,提供几个编写家长和孩子们喜欢的语文教材的人才应该还是绰绰有余。所有的困难也许只能归结为一个,即如何让这些人才脱颖而出,负起编写教材的责任?恐怕只有一个办法,恢复教材编写出版的开放竞争格局。
我们注意到,教育主管部门对此并非没有认识。正如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所说,目前光小学的语文教材就有十几套,初中的教材也有八九套,现在的教材应该说呈现了百花齐放的生态。和过去只有一套固定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相比,这诚然是一个进步。然而在多元化的时代需求之下,这种开放的步子似乎显得小了一点,而且表面的竞争并没有改变事实上的“一统”格局,一个重要标志是一种教材是否成功和受欢迎,并不是由市场、家长和受教育者自己来评判的。
有了开放竞争的格局,催生了好的教材,也不一定能发挥其“驱逐劣币”的效应,但这是让我们的教育回归本位的前提。接下来要做的事其实还是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大力倡导的,即推进教育去行政化,给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
- 2010-12-31民国教材胜在情怀
- 2010-12-10一个小学教师对教材编写的意见
- 2010-12-01将《开明国语课本》作为教材如
- 2010-12-01民国老教材70年后走红的思考
- 2010-11-30通过语言营造乐园的老教材
- 2010-10-22民间会诊小学教材是公民意识的觉醒
- 2010-10-22小学语文教材≠政治手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