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宪 地面书店要争取跑过侵蚀
著名出版人,作家。因喜好数字六,以老六自称,网名见招拆招。参与创办《足球之夜》、《生活资讯》等杂志。现任《读库》主编,曾任现代出版社副总编辑,并出版有个人著作《记忆碎片》,新版名字为《闪开,让我们歌唱八十年代》。现居北京。
我觉得书店是必须存在的。一个人总在网络上购物,他只能消费已知,网上消费会有这种危险,此外他容易被排行榜操纵,会被其他人的口碑操纵,但是在一个地面店里,除了消费已知还有邂逅未知的惊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地面书店也不会消失。
我很赞同书店会迎来一个黄金时期的说法。就好像中国人刚刚温饱之后也不习惯,为什么我们的衣服还有那么多讲究,我买一个点心,要有一个盒子?慢慢地,他会开始讲究包装、品味,我想书也是这样。当阅读变得很廉价的时候,,人们会对带有手工感的东西产生新的消费需要。我唯一担心的是,我们的地面书店能不能跑过数位时代的侵蚀,能不能在这黄金时代到来之前还活着。我最近看到一段宫崎骏先生的话,大意是手绘动画会消失吗?不会,因为他自己就很喜欢手绘动画。我觉得书,或者说地面书店也是这样,如果我们还很享受书,作为编辑会迫不及待地编书,期待书印出来的样子,读者买回家之后会很幸福,如果还这么喜欢,这些东西就不会消失。所以我们现在是在赛跑,争取跑得过他们。
李锐俊 书店未来在文化上能够担任更开阔的角色和功能
出生于北京,石头公社负责人、婆仔屋艺术空间创始成员,醉心剧场创作,将作品带到各式各样的生活空间,现为澳门楼上铺书店“边度有书”书店店长。现居澳门。
如果因为有电子书的出现让阅读更普及的话,我觉得没有什么问题。“边度有书”成立的时候并不只是想单纯地做一个书籍买卖的地方,而是希望它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除了书店外,我们也策划跟书、文化、生活有关的活动。书在未来的形态会有一个改变,但或许,书店也可以改变一下它们的角色,在文化上能够担任更开阔的角色或功能,我不知道这会不会是我们的未来?但是如果电子书一定会发生的话,书店也一定会走一条不一样的路,所以我很认同书店不会消失。
不过,如果将来有一天,纸书变成非常小众的东西,也不用这么悲观,因为只要还有爱书人的话,书会变成让人更加珍惜的东西。就好像现在数码相机很流行,而以前我们用film拍照片的时候,会很珍惜每一张照片,等待光线的出现,等待适合的时刻,等到一切都很完美的时候才会按下按钮,那个拍照的态度是非常环保的。但是现在,拍照的态度就变得很不环保了,虽然机器是环保的,但是你不再会去等待那样的时刻,你会很随意地拍下一张照片,因为不喜欢就可以删除。如果将来电子书出现,会令大家对纸本书更加珍惜,我觉得是很好的事情。书店的功能是不止为大家一个看书的空间,还提供一个可以让人沉淀下来,跟外面的世界不太一样的地方,让你在这个空间里多停留一会儿,在自己的世界里。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陈宁 书以及书店的定义会改变
作家,生于香港,曾旅居英伦、巴黎、台湾等地,现游走于两岸三地大中华。文字宁静闲适,适合在角落细细品味,过往作品包括《六月下雨,七月炎热》、《八月宁静》,而今挟持新作《风格练习》登陆广州,与独立音乐人阿P进行跨界练习。现居香港。
我和梁文道差不多同一时间买了我们的第一台kindle,为什么提到他呢?因为我们俩都非常喜欢读书。我觉得用起kindle来没有那么的反感,反而让我增加了对文字的信心——因为这个时代改变的不是本质的东西,而是形式。我不觉得书和书店会消失,只是对于书以及书店的定义会改变,古代的书是竹简、棉帛……最早的书是很重的,要像画画一样画在上面,不可能移动,随着技术的发展,书越来越方便,有了各种轻便的形式,比如口袋书等等,所以关于书和书店我并不悲观,只是我们要放开自己。
科技上的发达,会让廉价和泛滥同时出现,但是,最后还是要回到读者身上,读者如何去选择,如何去判断哪些是好的,哪些是经典,而其他的就只是形式了。这个时代是最有趣的地方,在于读者可以参与时代的变革,可以决定将来书的形式会变成怎样。就像我刚才说的,要改变的是一些定义,那到底我们将来要把这些东西定义成什么样子?读者是有比较多的主导性的,科技的发达会使个人的主导性增加。有哪些东西是可以留下来,变成纸本书,变成可以拍卖的东西,这是读者品味的选择。回到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读者有没有能力去品味那个东西,他们的情调是什么?不管书的形式,内容如何,如果读者的热情没有了,兴趣没有了,那书就会消失,书店也会消失。对于这样的消失其实我也不悲观,因为有一些东西消失了,一定会有另外一些东西出现。即使没有了书,也一定有另外的东西出现,完全取代它,不会是完全真空的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