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中午,“童话大王”郑渊洁在博客上宣布退出中国作协。这是他去年6月退出北京作协之后的又一“惊人之举”。
作协是一个协会,道理上“申请自愿、退会自由”。可在中国,想成为作协会员并不容易,退出作协更可能被视作“异端”。由此来看,郑渊洁宣布退出中国作协,自然不能以常理对待之。对于这一点,郑渊洁想必也很清楚,否则以后不参加作协活动就完事了,何须一二三地陈述理由。
郑渊洁在博客上所列理由,简单讲就是对个别作协官员不满,并认为作协组织“难以促进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我倒觉得,作协身患“体制病”已非一日之久,也不是三两天就就能够治好的,这时候郑渊洁却单独点出一两个人的名字,似乎没有必要,不小心还会让人误认为,作协的事情坏就坏在个别官员头上。这既对被点名的人“不公”,在某种程度上也伤害了郑渊洁退出作协的原有意义。
在我看来,郑渊洁之所以宣布退出,更多源自个人与作协的“人格冲突”。作协本该为作家服务,可这个机构一直以来更像是一个作家的管理组织,时不时要对作家提点“要求”。特别是,一些既不懂文学又不懂作家的“文学官僚”混杂其中,更使得作协成为一个官场,充满官僚气息。这和作家这个职业的人格特征难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因而形成今日“劣币驱逐良币”的格局。在这种情况下,大概只有那些惯于仰人鼻息、善于溜须钻营者,才能在这个机构里如鱼得水,活得滋润。
具体来讲,以郑渊洁的文学成就和身价,作协会员这个身份不仅不是光环,反倒是一个累赘。身为作家,郑渊洁不能不追求人格独立;作为童话作家,更是要求他要讲真话,而不能违背良知。这肯定让身为作协会员的郑渊洁时时感受到来自灵魂的焦灼。不妨想想,当郑渊洁为地震捐出100万元,那边却看到有作协官员竟然还忙碌于推销自己的图书,这要让他不生气,还真难。从这个角度看,郑渊洁退出作协哪里是作秀,根本就是为成全自我而不得不为之的办法。
依我之见,要想改变作协的现状,更好的办法并非退出,而是呼吁更多像郑渊洁这样的“有识之士”加入作协。如果有10个、100个郑渊洁或韩寒这样的作家加入作协,也许作协目前的格局便会被打破。只不过,像郑渊洁、韩寒等人大概都比较忙,想来不屑于浪费时间,陪那些文学官僚“读书”。罢罢罢,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作协的前途何须我等担忧——随它去吧!(作者系媒体人士)
- 2009-06-25金庸的“招安”与郑渊洁的“落草”
- 2009-06-25郑渊洁退出作协让谁尴尬?
- 2009-05-18替经济学家“修理”郑渊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