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腐败现象的一大特点是,向两头发展:一方面是涉案人员级别升高、涉案金额增大、‘群蛀’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就是向基层渗透,向非领导干部的人员渗透。”国内著名反腐学者、中央党校教授林喆总结道。(2009年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转自《法制日报》)
贪官年年有,今年特别怪。正如前文提及的“2009年腐败现象的一大特点是,向两头发展”。换句话说,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上下延伸的态势。那么,在中央反腐败声势逐年升高的今天,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尴尬”的局面呢?
权力异化的普遍性。一提到腐败,很多人立即想到肯定是权力比较大、势力比较强的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干部。从今年查处的贪腐案件来看,目前最重要的趋势是“一把手”成为贪污腐败渎职犯罪的重灾区。这是因为他们手中有权,或者说有腐败的资本。现实中,也会有一些人抱怨自己想腐败也没有腐败的机会。这其中恰恰暴露了一些人对权力的羡慕,或者说对腐败的“认同”和“默许”,甚至一些官员还竞相在权力上争夺,在腐败上攀比。你做科长,我起码得做局长;你贪一万,我至少要贪两万。争权夺利、腐败堕落,成了一些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光彩之事。一些人,包括一些小到不能再小的村干部等,甚至是一些普通党员,也“能贪多少,是多少”,将权力利用到极致。还有一些小官认为升迁无望,便在捞钱、敛财上动歪脑筋。等等等等。这些都是权力异化的普遍性的结果、恶果、苦果。玩权、恃权、弄权呈现群体性。这是干部权力意识的腐败。具体表现为,在很多公职人员看来,只要有权就应该去“用”。当然,这样的用,是指为己谋私。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一些意志薄弱的干部,真的到了“想不腐败”都难的地步,被动性腐败使得一些贪官发出“做个贪官,我容易吗?”的感慨。而上行下效、官官相卫,更使一些贪官在权力异化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无所不能”、“无恶不作”。
惩防体系的脆弱性。应该说,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关于干部选拔任用、干部监督管理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规范、要求。2009年,一张深入市县基层政权的反腐大网已经张开;2009年,中央在反腐中采取了被称为是“改革开放后最大范围的制度化、规模化防腐反腐措施”;继2008年提出反腐败制度体系的框架之后,2009年中央连续公布了《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等众多反腐文件; 9月18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对反腐败提出明确要求;9月19日,中纪委十七届四次全会公报提出新时期反腐败的6项举措和5项具体任务……纵观中央关于制度反腐方面的创新之举,可以说很完备、很完善,但是一到了基层,就是落实在材料上的多,落实在实际中的少。或者说,理想与现实、制度与执行,还存在很长的路要走。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深化和应用。
- 2009-12-09关注权力撑起的“安乐窝腐败”
- 2009-11-30破解体制性学术腐败路在何方
- 2009-11-22比特权车更可怕是腐败“攀比”心理
- 2009-11-21南师附中证明"校长推荐"很难腐败
- 2009-11-21审腐败官员时也要勇于正面媒体
- 2009-11-19黄瑶的腐败新闻“喷”得有点晚
- 2009-11-17绝对的“豆腐渣”源于绝对的腐败
- 2009-11-15反腐败也整出了“情侣套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