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些专家属于被豢养的,即便公开了他们的名字,他们就能保持公正客观的立场吗?
11月5日《广州日报》报道,日前格力空调由于不服政府采购结果而状告广州市财政局,有网友质疑,为何不把评审专家名单公布出来,看看专家的资格,“是不是拿人手短,吃人口短”?对此,广州市政府采购中心主任林志斌表示,不公布专家名单是为了避免一些投标公司去“做工作”,也就是“公关”这些评委。
公开专家姓名,在公众监督下,专家诚惶诚恐,有所敬畏和忌惮,不一定是坏事。再说,如果不公开,拿什么监督这些专家?内部监督吗?没有外部监督,体制内的监督未必可靠。关键在于,相对于投标公司的公关,有一种“公关”更可怕,这就是权力公关,如果权力部门“公关”了,再加上没有公众的制约,专家能独善其身吗?但转念一想,又不免黯然,即便公开了专家名单又能如何?在当前一些专家学者的公信力日渐沉沦的情况下,公开与不公开,似乎区别不是很明显,公开的意义也未必就那么大。
不得不说,在我们当前的集体体验中,专家有日渐成为权力婢女之嫌。有些学者主动放弃本该坚持的公共立场,甚至摈弃良知,习惯性地站在特定立场上发言,甚至为一些不当的权力行为涂脂抹粉,充当吹鼓手。有时,利益集团要涨价了,他们赶紧论证涨价的合理性;一些部门推出新的措施后,他们赶紧出来忙不迭地为其解读,阐释其合理性。这一点我们早已领教了。
如果一些专家属于被豢养的,即便公开了他们的名字,他们就能保持公正客观的立场吗?未必!当然,不能说这起广州采购事件的评审专家就是被豢养的,但不容回避的是,社会上的确不乏“卖身求荣”的专家,叫干啥就干啥。著名作家冯骥才曾披露,一些地方政府要拆一片历史街区的时候,往往让专家去论证他们拆历史街区的“正确性”。
如何保证专家的公正立场是关键,但最关键的是,必须把板子打在权力的屁股上,如果权力本来就居心不良,专家再公正又能如何?
- 2009-10-26离开专家,我们还能“藏”什么
- 2009-10-22拿什么拯救你,我们的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