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女博士不断奶并非应试教育之殇
www.fjnet.cn 2009-10-16 09:43  李欣 来源:红网    我来说两句

漫画  资料图片

《长江商报》13日报道,来自襄樊的一位28岁女博士,曾哭求父母到武汉陪读。加之此前,《楚天都市报》报道了一位父亲放弃高薪到学校当宿管员的个案,其目的也是为了陪儿子读研。一时间,种种“恨铁不成钢”的言论直抵应试教育老巢,网上更有专家言之凿凿这是应试教育的失败。

有果就有因。但若习惯于归咎于外在因素的影响,并动辄上升到对体制的鞭笞而忽略个体的差异,不仅对普通人容易造成误导,对当事人本身而言,也容易蛊惑他们放弃反思内心的主动,最终于事无补。

窃以为,若父母的陪读能让他们顺利的完成学业,并逐渐形成自理自立的生活习惯,也算善莫大焉,这比走出校门后发现无法融入社会更值得庆幸。

而把一些非主流个案的出现皆归因于现行教育模式,这是在人为制造“冤案”。80后一代就是从应试教育的隧道里走出来的,不过,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已经在各个领域崭露头角,按照专家的逻辑,这又该作何解释?实际上,应试教育也从未放弃对独立人格的培养,小学课程里就开设有德育课。

社会的责任在于给每个人提供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可以效仿的目标,至于个体愿不愿意、能不能够向着社会预期的角色发展,取决于个人的先天素质、家庭环境、早期教育等诸多因素,远非现行的应试教育模式所能涵盖和承受。

笔者当然不是为应试教育开脱,它自身存在的局限和缺陷已有诸多论述,改革亦势在必行,但在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可操作的运作模式出现之前,素质教育从口号到现实依然前路漫漫,应试教育依然有其形式公平的优势。即使素质教育全面推行,也难免会有一些人掉队落单,那时候该把责任推给谁呢?

如何适应现行教育的规则,在考试答题与全面发展之间寻求平衡,掌握全面提升人文素养的本领,懂得在寻求外力救济的同时,如何通过自我救济与坚守,完善自己,强壮自己,改变自己,考验青年人的人生智慧。人才济济的时代,每个人都有急于成才的焦虑与冲动。这无可厚非,关键在于如何把握自我,而不是在一味叫屈沦为大环境的牺牲品。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