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是山的颜色。三明是中国绿都,“两山”理论的孕育地和实践地,一座长在森林里的宝藏城市。 蓝是海的基调。泉州是海丝起点,“晋江经验”的发源地,一座生在港口边的万亿之城。 泉州与三明,山海相依,巍澜可期。 2023年11月,泉州与三明立下“海誓山盟”——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做深做实新时代山海协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明确泉州与三明建立对口协作关系。继2004年结为山海协作区对口帮扶对子,泉州三明的山海协作有了升级版。 一年间,泉三的新“山海经”,领风气之先。 ——《泉州市与三明市山海协作实施方案》在省内率先出台,携手争先;在全省首批103个山海协作清单项目里,泉州三明合作独占32个,位居第一。 ——15万三明人在泉州工作,5万多泉州人在三明,创办企业1500余家,先后成立4家泉州籍商会;泉州14个市直对口部门出台细化方案,8个对口的县(市、区)建立协作机制。 泉州与三明在高新科技生物医药领域加强合作。图为位于明溪县的三星产业园。 (江月兰 摄) 牢记嘱托 “绿色宝库”与“蓝色海洋”的热烈牵手 蓝绿泼墨代表着山海交响。 二十多年前,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极具前瞻性、战略性地提出“山海协作、联动发展”规划。二十多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回到熟悉的八闽大地,再次强调要健全深化山海协作机制,加强山海统筹、强化功能互补。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念兹在兹的关怀和饱含深情的嘱托,是泉州和三明两市做好工作的强大动力。 一年来,泉州与三明按照《关于进一步做深做实新时代山海协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的新要求,掀起了“海丝起点”与“中国绿都”携手共进的序幕—— 强信心、聚共识。两地建立协作关系后,泉州第一时间明确了由市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市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抓落实、市其他有关领导共同支持的领导机制,并将山海协作工作作为市委常委会重要议题进行研究部署。2月28日,三明市党政代表团来泉“走亲戚”,在同期召开的座谈会上,两市主官从两市关联度较高的方向和领域,具体部署两市协作工作。这种主官直接交流的机制,贯穿了泉三山海协作的全过程。截至目前,两市8个结对县(市、区)的党政主要领导已分别前往各自对应县,开展考察、对接交流会等活动。 建机制、举纲目。今年3月28日,泉州与三明在省内率先出台实施《泉州市与三明市山海协作实施方案》,围绕产业协作共兴共融、创新平台协同共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社会事业交流合作、生态文明共建共享五项重点任务的落实,推进两市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和人文、生态、交通等领域深度互融。7月31日,两市再次联手推出《泉州市与三明市新时代山海协作2024年重点工作安排》,进一步明确今年要推动落实的24项工作任务,为两地山海协作绘制了路线图、作战表。为做好保障工作,我市还在专项资金、消费帮扶等层面加码“政策红利”:《关于省内山海协作专项资金安排有关事宜的通知》,对全市统筹资金、8个结对县(市、区)任务资金和归集拨付时限做出具体安排;《关于支持扩大闽宁协作和新时代山海协作消费帮扶的函》,确定消费帮扶7条措施,持续扩大特色农副产品市场销售。 泉州与三明牵手结对,各县(市、区)齐上阵,山呼海应、山海共鸣—— 鲤城与明溪签订了教育对口合作协议、丰泽与建宁签订教育系统新时代山海合作协议,推进两地在教育领域的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成就了“双向奔赴 共同成就”的佳话;6月11日至13日,泉州团市委赴三明考察,并召开两地共青团新时代山海协作交流座谈会,双方在红色文化交流、青年人才培训、产业合作、公益互助等领域达成合作,并签订了《泉州、三明共青团山海协作协议书》;9月,晋江市委文明办与尤溪县委文明办签订了两地文明实践山海共建协议,泉州市志愿者协会、福建省微公益协会等10个公益团队与尤溪县民政局、尤溪县慈善总会就山海协作慈善公益联盟进行签约……类似的两地协作案例,可谓不胜枚举。截至目前,8个结对县(市、区)均分别印发《实施方案》和《重点工作安排》,14个结对部门专项实施方案也已印发实施。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安排,“绿色宝库”与“蓝色海洋”正不断深化交织在一起。山海协作这颗充满希望的种子,在泉州与三明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