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生态环境局围绕做好“时间、空间、效益”三重保障,以“担当”领题、“调度”破题、“落实”答题,全力保障全市重点项目环境要素需求,助力高质量发展。全市954个市重点项目已完成环评手续672个(含环评豁免418个),为重点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按下“快进键”。 “调度+深化制度改革” 向制度抢时间 今年6月初,金屿、百崎通道生态红线内允许有限人为活动经省政府同意后,同月项目环评即获批复,保障项目顺利开工。 项目为王,调度开路。聚焦重点项目所急所需,市生态环境局强化环评审批服务保障,实施定期调度管理,对重点项目逐一进行责任分解,实施“一项目一联络员”的“保姆式”服务,主动与项目业主沟通,提前帮助研判规划选址、环境容量瓶颈等重点难点,力争把问题解决在前端。 在此基础上,深化审批流程改革,实施重点项目环评即到即受理、即受理即评估、容缺受理等措施,将环评报告书、报告表办理时限分别压缩至法定时限的6.7%、13.3%。 针对环评审批中遇到的堵点问题,市生态环境局优化“未批先建”的定义与适用范围,明确建设项目永久性工程正式破土开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不作为“未批先建”的判定事项,为重点项目开工打通梗阻。 “调度+配置环境容量” 向潜能要空间 对省市重点项目——中化蓝星安迪苏动物营养科技(泉州)有限公司15万吨/年固体蛋氨酸项目而言,能否落实VOCs(挥发性有机物)削减替代来源,是项目环评审批的关键因素。市生态环境局主动作为、深入挖潜,通过存量调剂、总量预支方式,有效破解项目指标制约因素,保障项目环评顺利通过审批。 足够的环境容量,是我市重点项目招商引资和重要项目增资扩产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对此,市生态环境局坚持向潜能要空间,深入挖掘减排潜力,系统谋划并攻坚实施减排治理项目,统筹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与排污权交易、核定、储备等,累计完成政府储备排污权收储化学需氧量14065.24吨、氨氮1259.49吨、二氧化硫20907.44吨、氮氧化物24474.27吨,保障环境容量需求。 “好钢用在刀刃上”,市生态环境局主动探索将重点项目建设所需的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当前存量进行调剂,以及从未来几年拟开展减排工程的减排量中进行预支。围绕南翼国家高新区等全市区域发展主攻方向,以及石化、化工等重点产业集群强链补链发展方向,将有限的政府排污权储备量优先保障重点项目环境容量需求。 “调度+深化综合运用” 向创新争效益 项目堵点在哪里,调度“指挥棒”便指向哪里。 针对相关企业提出的需求事项,市生态环境局开展“局长走流程走基层、解难题补短板、督整改优服务”专项行动,充分运用一线调度、现场办公方式,直插基层、直面问题,真正帮助企业排忧解难。为破解中化公司(东大)聚醚多元醇项目环境容量不足的问题,市生态环境局领导深入中化泉州公司现场办公并开出一线调度事项交办单,拍板协调解决项目遇到的问题,今年1月底该项目已通过市生态环境局审批。(泉州晚报融媒体记者 谢曦 通讯员 陈嘉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