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哥伦布航海日记》:首航美洲时 曾误认为前方就是泉州

2015-02-10 09:22:30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哥伦布航海日记》在1492年11月1日 记载着罕为人知的史实——

哥伦布首航美洲时 曾误认为前方就是泉州

哥伦布四次航海路线示意图

在人类历史上,1492年是极为重要的一年——这一年10月12日,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从此,一个改变世界的新时代到来。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哥伦布在这一年11月1日的航海日记中记载:“这里就是大陆,刺桐(即泉州)和杭州就在我前面一百里格的地方。”

在查找众多资料并采访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世界民族研究室原主任朱伦这样的专家之后,记者证实了这一记载的可靠性。

那么,为什么哥伦布会认为他望见的前方就是泉州?他当时到达的究竟是哪里?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这一历史谜团。

□早报记者 梁泉伟 麦彬彬

哥伦布航行用的船

《哥伦布航海日记》里

真的有那句话吗?

“深受马可·波罗游记影响的哥伦布致志寻找东方新航路,在意外发现美洲时还认为终于到了泉州。他在1492年11月1日的日记上写道:‘这里就是大陆,刺桐和杭州就在我前面一百里格的地方。’”

在百度百科“海上丝绸之路”条目看到上述文字时,记者十分惊讶:这是真的吗?换言之,如果这是真的,那哥伦布发现美洲时,他以为到达的是泉州了。是什么让他产生这样的想法?泉州曾经是他向西航行的目的地吗?

记者随即开启了艰难的求证之旅。

记者首先买到《孤独与荣誉:哥伦布航海日记》(杨巍译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记载了哥伦布四次航行的日记、书信和快件,并且收录了其他当代史学家的记述。然而,很遗憾,对哥伦布首次航海的记录,10月28日后便中断了数日,至11月5日之后才又开始有所记录,记者所关心的11月1日所发生的事件恰好是一片空白。

随后,记者翻阅桑原骘藏的《蒲寿庚考》等学术名著,都没有找到这一则日记。

多方求助之后,记者终于找到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哥伦布航海日记》,在该书的第52页下方,清楚地写着那句话:

“远征司令说:‘这里就是大陆,萨伊多和金萨伊就在吾前面一百里格左右的地方。’”

远征司令就是哥伦布!萨伊多(Zayto),是《马可·波罗游记》中Zai-tun(刺桐)的变体,指的就是泉州!而金萨伊(Kinsai)是“行在”,即南宋首都杭州。日记标记日期为11月1日,而在此不久前的10月12日,哥伦布一行抵达美洲;10月28日,哥伦布到达古巴。也就是说,哥伦布在到达古巴后继续航行,把前方的陆地或城市误认为是泉州!

经考证,《哥伦布航海日记》中“里格”为葡文“légua”,葡制1里格等于6000米;用于航海中计程为1里格(Légua Maritima)等于5557米,100里格仅555.7公里。如果该书所述正确,那哥伦布与他眼里的泉州确实近在咫尺了。

那么,这本1987年出版的《哥伦布航海日记》是否权威可靠呢?经过一番努力,记者采访到了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世界民族研究室原主任朱伦。朱伦先生是国内研究哥伦布的专家,201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哥伦布传》畅销一时,该书就是他译著的。

谈及该书,朱伦先生说:“这一译本的译者为孙家堃,是我国著名西班牙语专家,在翻译西班牙语文籍上具有很强的权威性,我十分认可这个译本的。”

《哥伦布航海日记》

是本什么样的书?

《哥伦布航海日记》(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可靠性已毋庸置疑,问题是:为什么书中记载与前一本哥伦布航海日记(《孤独与荣誉:哥伦布航海日记》)不完全一致呢?这就要说到《哥伦布航海日记》的来历了。

《哥伦布航海日记》的译者前言中谈到,哥伦布一生进行过四次美洲航行,在他第一次航行前给国王和王后的奏书中说:“臣拟在航行中逐日记录所见、所闻、所做以及可能发生之事,此外,二位陛下,臣除每晚记述白天经历之事,尚拟绘制一侧新航海图,标清沿途大洋里各大海和陆地之方位……”这便是这本《航海日记》诞生的缘由。

资料记载,1493年4月中旬,哥伦布在巴塞罗那觐见女王伊莎贝拉时,他把原始的《航海日记》呈递给女王。女王当即命令手抄员抄写一份给哥伦布。

1504年,伊莎贝拉女王去世,此后,哥伦布亲笔书写的原始记录便杳无音信。1506年,哥伦布去世了,《航海日记》手抄本、各类地图、书籍、手稿和私人文件等都交到了哥伦布长子迭戈手中,而后到流传到哥伦布孙子路易斯手中。可惜路易斯是个没有出息的浪荡子,将家族的文书资料拿到市场上高价出售。《航海日记》手抄本也几经辗转,受损严重。

所幸的是,多米尼克教派的修道士拉斯·卡萨斯看到这一手抄本,并做了一个手抄的摘录本。现在流传于世的《航海日记》正是拉斯·卡萨斯对《航海日记》手抄本所作的摘录。因此,日记中许多地方都是以第三人称叙述,但凡属重要章节、重要语句均引用哥伦布日记的原话,用第一人称写出,并括以引号。

经许多专家学者考证,一致认为拉斯·卡萨斯的摘录本十分可靠,与原本不会有重大的出入。然而,摘录本也存在部分遗憾,个别地方较不连贯。

在孙家堃翻译的《哥伦布航海日记》中,译者介绍,该版本是西班牙作家和历史学家马丁·费尔南德斯负责出版的《航海日记》的重版,优点在于出版社为此书撰写了大量注释,并且保留了摘录者拉斯·卡萨斯的原注,更为客观、可靠。

哥伦布为什么

会误认为前方是泉州?

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哥伦布会误认为前方就是泉州?这要从哥伦布脑海里富丽堂皇的东方梦说起,而这就不能不提及引发当时欧洲人这一美梦的两本书:一本是《光明之城》,一本是《马可·波罗游记》。

资料记载,1271年8月,一名叫雅各·德安科纳的意大利犹太商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南方的刺桐城(泉州),次年2月份离开了这座著名的港口城市,短短6个月的时间里,他见证了当时东方第一大港的繁荣昌盛,并用古意大利文写下了厚厚的一部刺桐见闻录。

对哥伦布影响更大的是《马可·波罗游记》。该书以大量的篇幅、热情洋溢的语言,描述了中国无穷无尽的财富、发达的商业城市、极好的交通设施以及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

据悉,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城的哥伦布图书馆中,现在还保存着一本哥伦布看过的皮皮诺版本的拉丁文《马可·波罗游记》,书上有许多哥伦布的亲笔边注。有学者考证过该书的复印件,发现其标注之处多为描写黄金珠宝、香料药材。据资料介绍,哥伦布西航时,行囊里就装着《马可·波罗游记》。

另外,在意大利学者保罗· 托斯加内里为哥伦布提供东方的历史资料中,就特别指出那里有一个举世无匹的巨港叫刺桐,他在信件中这样写道:“盖诸地商贾,贩运货物之巨,虽合全世界之数,不及刺桐一巨港也。每年有巨舟百艘,载运胡椒至刺桐。其载运别种香料之船舶,尚未计及也。”

可见,哥伦布除了自身对航海有浓厚兴趣并且勇于冒险之外,还对东方世界中黄金、香料等物产充满了渴望,这促使他不顾艰难险阻西航;而泉州刺桐港在当时西方世界的赫赫威名,也使他把泉州当做极其重要的目的地之一。

哥伦布登上新大陆

不仅哥伦布对泉州满怀憧憬,当时的西方人大多对刺桐城充满向往。

万里海域,惊涛骇浪,在航海技术尚不发达的旧时代,能漂洋过海来到刺桐城的毕竟是少数,因而,当时西方人对泉州的认识主要来自《马可·波罗游记》等书籍。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作者对泉州赞赏备至,说“此城甚大”,又说“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大批外国商品运到这里,再运到全国各地销售。运到那里的胡椒,数量非常可观。但运到亚历山大港供应西方世界各地需要的胡椒,就相形见绌,恐怕不过它的1%吧”,“居民是偶像教徒,而有食粮甚饶。其地堪娱乐,居民颇和善,乐于安逸”。《马可·波罗游记》极力描述了刺桐城一片经济繁荣、居民安居乐业的祥和景象。

在雅各·德安科纳笔下,刺桐城是一座极大的贸易城市,商店的数目比世界上任何城市都多,每个城门口都有专卖市场,即使世界最遥远地方的商品,在这里都能买到。此外,他还将刺桐城称为“光明之城”,因为“街上有如此众多的油灯和火把,到了晚上这个城市被映得特别灿烂,在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到它”。

而在1346年到过泉州的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的游记里,同样这样写道:“渡大洋所至第一城,即刺桐也。”“由余观之,即谓为世界上最大之港,亦不虚也,余见港中有大船百余,小船则不可胜数矣,乃天然之良港。”

1492年

泉州的真实状况如何?

可惜的是,1492年的刺桐城早已不是哥伦布印象中那个无比繁华的国际大港了。

《哥伦布航海日记》中写道,自从登陆美洲后,始终认为自己到达了印度,文中多次提及要设法前往大可汗国(即中国),并且坚信大可汗(忽必烈)居住的契丹(中国的北部)就在附近。

然而,即使他真的到了刺桐港,北上见到了中国的皇帝,也见不到可汗忽必烈了。1492年,中国已经进入明孝宗弘治五年,明朝已经建朝124年,距离《马可·波罗游记》中所描述的那段“历史”足足有200多年的时光了。

从元朝末期开始,泉州港盛极转衰。先是刺桐城遭遇大旱,农业收成极差,至正十四年(1354年),“泉州种不入土,人相食”,城镇内“饥殍载道”,随之而来的是一场破坏性极大的人祸。由于邻郡饥民暴动,泉州官府组织镇压,统治集团间陷入了长期混战。而长达10年的“亦思巴奚兵乱”,致使番舶不敢进港,商贾不敢抵泉,盛极一时的泉州港开始冷落。

1492年的泉州同样好不到哪里去。据记载,明弘治四至五年(1491~1492年),漳平县农民武装首领温文进攻占安溪县城,并分兵进攻永春、德化,郡县骚动,副使司马垔督官兵讨平之。弘治六年(1493年),七月初三,晋江、惠安大风雨,田禾淹没,坏官私庐舍、商民船不可胜计;泉州开元寺西塔葫芦倾覆,城铺粉堞颓十之九;惠安城墙倒塌十之七八。

但对泉州这座以港兴城的城市而言,海禁政策的打击才是最致命的。明洪武七年(1374年)罢福建市舶司,严海禁以防倭寇。成化八年(1472年),福建市舶司由泉州迁置福州,近四百年的泉州市舶史到此结束。刺桐港的辉煌历史,遗憾地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前20年终结了。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