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蚶江—鹿港对渡:那一段帆影交织的黄金岁月

qz.fjsen.com 2014-10-31 10:13:48 陈梦婕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200多年前,蚶江—鹿港正式开通对渡航线。一时间,千帆竞发,商贾云集,鹿港从一个不知名的小镇一跃成为“一府二鹿三艋舺”的中台湾贸易集散地——

对渡:那一段帆影交织的黄金岁月

采访地点:福建石狮市蚶江

东南网10月3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梦婕)

“游击队”转正

在石狮博物馆,两件展品被摆在十分显眼的位置,分别是清代黄树珍《十三世约亭公自记年谱》和《请设鹿港正口疏》(复印件)。黄树珍何许人也?黄系清代晋江铺锦(即石狮市宝盖镇铺锦)人,生于雍正四年(1726年)。年仅13岁即因生活所迫,前往台湾鹿港经商,开办“锦镇行”(属泉郊)(郊或行郊,即今商会组织)。后又和族戚合股在泉州新桥(顺济桥)开办“丰源号”、“协营号”(属鹿港郊),所涉及的经营项目包括农副产品、典当、木材、丝绸布匹等。该《自记年谱》上起雍正十年(1732年),截止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以黄树珍亲身经历,逐年记录,从中可以看到他从一名小伙计到拥有商行的大老板的发展轨迹。

石狮博物馆馆长林国宏分析,从黄树珍的经营情况来看,当时他已经开始采用“联财对号”的经营形式,即泉台两地的对口商号,按股集资,对口配运经销,年终一并结账,计算盈余,按股分利。这种原始的股份合作制跨地区联营方式,是蚶江与鹿港正式开放对渡前夕闽台民间贸易繁荣的一个标志,也为开放对渡奠定了良好的民间商业基础。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福州将军永德负责缉拿偷渡犯人。一次,他在蚶江抓获了20余人。他发现地理上蚶江与鹿港航线较短,风向、海水流向都非常适合通航,并且民间私下的商业往来已经十分频繁。堵不如疏,如正式开此航线还能增加不少税收。因此他向朝廷建议“蚶江鹿港设正口对渡”,并撰写《请设鹿港正口疏》。

1784年,蚶江-鹿港正式开港,成为继厦门与鹿耳门对渡后,台湾与大陆通航的第二个官方设立的港口。清廷在蚶江设立泉州分府——蚶江海防官署,统辖泉州一府五县(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的对台贸易。由此,海上贸易“游击队”终于转正,蚶江—鹿港对渡最为繁荣的时代正式开启。

千帆竞发

蚶江位于泉州湾南岸,海岸线长17公里,拥有国家一类口岸——石湖港。据地方志记载,早在宋代,蚶江就已是民居稠密、船只过往频繁的港口,元代的时候尤盛。

蚶江-鹿港开通对渡航线以后,海峡两岸航行时间仅需一昼夜,泉州等附近各县的对台贸易,都经蚶江出入。一时间,千帆竞发,梯航万国,不管是永宁的永进商行,还是蚶江的欧泉盛行郊,他们的货物要送往鹿港都要从这里出发。满载大米、蔗糖、木材、水果、海产品的商船,从鹿港起锚,驶向蚶江;而满载药材、瓷器、烟茶、布匹的货船,也从蚶江启航,一昼夜直达鹿港。鼎盛时期,蚶江当地行郊有100多个,运输船达300多艘。

而台湾的鹿港也由此迅速上升成为台湾中部贸易的集散地。当时,鹿港有糖、油、布、染、南、泉、厦等八个郊,营运范围北至上海,南至南洋。道光十六年(1836年)周玺《重修彰化县志》云:“鹿港大街……泉厦郊商居多,舟车辐辏,百货充盈,台自郡城而外,各处货市当以鹿港为最……”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蚶江又辟航线至台湾淡水八里坌;道光四年(1824年),再辟航线到台湾海丰。至此,两岸对渡的5条航线中,蚶江占了3条。

遍铺红砖

鹿港与蚶江正式设口对渡后,泉州一带居民大量移垦,鹿港文化不论语言、艺术,还是宗教、风俗,均直接受闽南文化的深远影响。

林国宏介绍,蚶江有一条形成于宋代的古街,因街道很窄,故称“一线天”街,清朝迁界被毁,两岸对渡繁荣起来后复建。而鹿港也有一条“不见天”街,街道上空覆盖屋顶,成为“无天厝”。蚶江等闽南一带的飞檐翘脊的民宅,从外墙到屋内的地砖、炉灶都是用红砖砌成的,鹿港老街也是遍铺红砖。

在鹿港,一些大宅、寺庙其建造所用的砖木甚至就是直接从泉州运来的。当年,船只从鹿港出发,运的是稻米之类的重物,由蚶江返回时往往运送的是布匹、中草药等个大体轻的货物。于是便用泉州白石条等来压仓底,以抗风浪。这些运来的砖石都不会被浪费,恰好可以用来修房造屋,搭盖庙宇。鹿港日茂行前所铺的石条即全部来自泉州。

此外,鹿港天后宫在台湾各妈祖庙中地位极高。因该庙所供奉的妈祖神像是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由福建水师提督靖海侯施琅从莆田湄洲天后宫恭迎到台的,是全台唯一由湄洲而来的神像,人称为“祖神”。

鹿港龙山寺是顺治十年(1653年)由泉州移民从安海龙山寺分灵割香去的。在蚶江鹿港对渡两年之后,由于人口陡增,就显得地偏庙小,遂迁建现址,它的建筑范本就是泉州开元寺。因与台其他庙宇相比略显华丽,故有了“台湾紫禁城”之称。

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朝开放厦门为通商口岸,蚶江的地位逐渐被厦门所取代,同时,鹿港也因港口淤塞而逐渐没落。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蚶江与鹿港的对渡通商基本停止。如今,这两个当年因对渡而繁荣的小镇都已洗尽铅华。唯有蚶江遗留的“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记”(又称“对渡碑”),仍记录着当年蚶江与鹿港间千帆往来、商贾云集的黄金岁月。

来鹿港,听一阕闽台“对渡曲”

鹿港老街里铺满红砖的巷弄。

采访地点:台湾彰化县鹿港

东南网10月3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深魁 文/图)27日傍晚,街上的商贩纷纷收了摊,喧闹了一天的鹿港小镇又恢复了宁静。此刻,在泉州街深处的“日茂行”古厝,刻刀、凿子敲打木头的声音不时响起,古厝的主人林景堂正蹲坐在院子里,细心打磨着一块龙纹插角。夕阳的余晖照在正厅门楣处的匾额上,“鳌波东注”四个大字熠熠生辉。

“‘鳌’指的是鳌城,也就是今天的石狮永宁镇,说明林家的祖先是从泉州来的,所以才叫‘鳌波东注’。”提起闽台对渡史及日茂行的往昔盛景,身为日茂行创始人林振嵩十三氏孙的林景堂感慨万千。

林景堂说,整个鹿港的故事,都要从“东注”和“对渡”这四个字说起……

郊商云集:繁华犹似小泉州

“林振嵩是永宁西门外人,乾隆三十年(1765年)来鹿港经商,后设立‘日茂行’从事两岸贸易,是当时鹿港规模最大的商行,也奠定了他在鹿港首富的地位。”鹿港文教基金会董事长王康寿说。

据王康寿介绍,大陆的商品、文化和技术“东注”鹿港始于清初。当时,泉州、漳州一带的移民渡海来台大多由鹿港上岸,因此鹿港便成为福建移民的重要登陆港口和聚居点。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福州将军永德上疏,奏请开设鹿港为正口,与泉州蚶江对渡通商。第二年,清廷正式诏设鹿仔港(鹿港)为正口,与蚶江直渡,自此鹿港进入全盛时期。

“鹿港与艋舺、台南府城几乎掌控全岛货物的出入,因此台湾也就有了‘一府二鹿三艋舺’之说。”当地文史专家、《鹿港时报》创办人林文雄表示,由蚶江港东渡鹿港,航线最短,当时一艘艘满载大米、鹿皮、蔗糖、木材、水果、海产品的商船,从鹿港起锚,驶向蚶江;而满载药材、瓷器、烟茶、工艺品的货船,也从蚶江启航,一昼夜就直达鹿港,鹿港成为帆樯云集的港口和米谷土产的集散地,一时间赢得“繁华犹似小泉州”的美名。

在中山路上,清代各商号的遗址仍保存完好,泉郊会馆的旧址也藏身其中,高挂的匾额仿佛在诉说着郊商带给这座小镇的荣光。“郊和郊行,是闽台两地民间使用的特有名词,是指经营批发贸易的商行,类似台湾现在的同业公会,而泉郊会馆是专门从事与泉州贸易的郊行。”彰化区渔会秘书洪一平说,鼎盛时期共有泉郊、厦郊、南郊、油郊等8大商业组织,称“鹿港八郊”。其中泉郊最多,成员有200余家,而且最大的郊商正是林振嵩的“日茂行”。

据鹿港文教基金会执行长魏钟生介绍,在台湾开发史上,郊行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维系着闽台间的经贸往来,促进了台湾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后来,鹿港因河道淤积而没落,郊行也纷纷凋零。不过幸运的是,时至今日,泉郊和敢郊依然存在,其中前者已摆脱经济组织的色彩,专职于公益慈善事业;而敢郊仍保持着原本的商号业务形态,主要从事日用杂货的批发、零售。

“两岸对渡,不仅促进两岸经济繁荣,而且传播中华文化,形成了多元性的‘对渡文化’。”王康寿认为,蚶江鹿港对渡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鹿港将“泉州文化”全盘移稼来台,造就了台湾开发过程中的“鹿港文化期”。

沧海桑田:续谱对渡文化新曲

站在日茂行遗址前,似乎还能感受到当时人声鼎沸、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

1895年,清政府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蚶江与鹿港的对渡基本停止,两地间传统的海上贸易也走入历史。

中山路153号的“郑兴珍饼铺”是一家百年老店,店内的凤眼糕口碑上佳。第一代创始人郑槌是泉州渔民之子,1887年只身渡海来到鹿港卖糕饼。“鹿港蚶江虽然没有了海上贸易,可是旅游又在两岸间架起了另一座‘桥梁’,这不也是一种‘对渡’吗?”第三代传人郑人寿说,这两年来鹿港旅游的陆客越来越多,店里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近年来,鹿港与蚶江、泉州在经贸、文化、农渔业、宗教等领域的交流日益密切,算是新时期的‘对渡曲’。”洪一平介绍,彰化区渔会组织的交流团刚刚从福州参加鱼博会归来,主要是推介乌鱼子、鱼松等海产品,效果不错。此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鹿港的养鳗人陆续到福建养鳗鱼、卖鳗苗,同时也把先进的养鳗技术、经验带到福建。

在鹿港老街深处的王氏祖厝,年逾古稀的王康寿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木柜,里面满满都是族谱。“这些族谱,见证了蚶江与鹿港对渡的历史,里面涵盖了鹿港蔡、吴、王、林、施等十余个姓氏。”王康寿说,早在2009年,鹿港就与石狮市博物馆等机构达成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包括举办闽台关系族谱联展、蚶江鹿港对渡谱牒文献展等。从2010年开始,除了每年鹿港参访团去蚶江参加“闽台对渡文化节”外,石狮也会组织人员到鹿港参加庆端午活动,两地交流频繁。

鹿港人喜奉祀。如今的鹿港小城有60多座宫庙,所供神灵从关公、城隍到送子观音,应有尽有。信徒最多的当属妈祖,香火最旺的也是妈祖庙。鹿港天后宫里供奉着来自湄洲祖庙的神像。如今,闽台民间宫庙交流热络,这些分炉每年都会组团回福建祖庙进香谒祖。

“这是一段不能忘记的对渡记忆。”彰化县文化资产学会理事长陈仕贤说,蚶江鹿港传统的对渡贸易虽然成为历史,但它在两地间播下的血脉和文化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走出日茂行,漫步在埔头、瑶林、大有这三条古街,两边的旧式店铺似乎在述说着它们昔日的繁华;文开书院、十宜楼、文祠、武庙等遗存,依旧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隐匿于鹿港老街的手工艺店里,“鹿港师傅”们还在用古法制作木器、竹器、锡器、木雕和灯笼……一如200多年前他们来自泉州的先人。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