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赶戏”情结 有观众的莆仙戏最可爱
没有专用的化妆间,演员们搬个凳子自己来。 “风餐露宿”的乐趣 在乡间演戏,风餐露宿的辛苦,只有演员自己才能体会。“我们每天大约12点从城里出发,到不同的村子里演戏,演完两场,回家大概要晚上11点了。辛苦是辛苦,只要不遇上刮风下雨就好,村子里表演的环境肯定没有剧院里好,冬天太冷夏天太热,但是我们喜欢演戏才来学,不会觉得累。”一位小演员说。 王少媛是“梅花奖”得主,同时也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艺术家。不过,虽是一朵“梅”,但王少媛甘愿“开”在乡间。一年下乡100多天,不管有没有她的戏,她都在现场。“在乡村演出,各种情况都遇到过。遇上打雷下雨,我们接着演;有时候刮台风,把我们的台子吹塌了,我们就当起技术工人重新搭台。” “大舞台谁不喜欢,但是在农村演也有在农村演的乐趣。老百姓说王少媛没演不行,那我每到一个地方都演一场。” 她说,演员和观众的关系是“鱼水”的,莆仙戏演员离不开观众,乡村的观众也离不开莆仙戏。“我们愿意到第一线和农民在一起。对我们来说,他们就是评委。我每次演完,都有人为我点评一番,唱腔、人物塑造、表情一一点评,跟专家一样。要是谁偷懒了,演得不好,大家看一会儿就走了。我们有时候住在村子里,第二天一起床,就有人在门口说,‘你昨晚演得太差了’,一点不给我们面子。所以,现在每场大家都认真演,不敢怠慢。” “农村观众的亲和力特别强,我们在乡村演出,他们买苹果的时候会分给我们几个,有时候还会拿一袋点心放在我们的化妆台上;有时露天演出,突然下雨了,观众很支持我们,打着伞把戏看完。我真的觉得很自豪,很骄傲,也更感到是这个剧种培养了我。” 福建省莆仙戏剧院属于专业剧团,成立至今只有一年半左右,人员是从各剧团的优秀演员中挑选而,全团约50人,有三分之一都获过奖。这一年半来,他们坚持走市场、抓精品、创品牌,现在已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先进单位。“我们的发展也带动了民营剧团的发展。现在莆田有莆仙戏团100来个,民营剧团占了大多数。作为专业剧团,我们出了新戏、表演水平提高,他们也会跟着提高。”王少媛说,她还特别看重农村的演出:“我常跟学生讲,只要农村的观众喜欢你,就会有更多的评委喜欢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