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4月住户存款流失1.23万亿元 钱都去哪儿了?

2014-05-15 12:12  邓中豪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林锦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新华网天津5月15日电(记者 邓中豪)央行近日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今年4月,我国住户存款剧减1.23万亿元,创下近年新高。专家表示,4月份住户存款剧减既与季初时点因素有关,又体现了居民投资选择日趋丰富、银行存款流失压力加大的现实。

4月住户存款剧减万亿元

央行数据显示:4月末我国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08.45万亿元,减少6546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1.23万亿元。

4月份住户存款减少超过1万亿元,创造近年新高,引发外界关于“银行失血”“贪官外逃”的种种猜测。记者查询央行数据发现,每逢4月份都会出现住户存款减少的现象:2010年4月住户存款减少419亿元,2011年4月减少4678亿元,2012年4月减少6379亿元,2013年4月减少9391亿元,今年4月这个数字则扩大到了12300亿元。

专家认为,虽然4月份人民币存款总额下降,但并不代表我国存款总量正持续走低,1.23万亿元也未偏离正常的波动区间:今年1月,在春节因素的影响下,我国人民币存款锐减9402亿元;春节之后的2月和3月,随着企业资金回流,人民币存款余额持续增加,其中2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1.99万亿元,3月份人民币存款余额增加了3.67万亿元。

我国人民币存款总量上升趋势并未改变:今年4月我国人民币存款余额同比增加10.62万亿元,同比增速虽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降低0.5个和5.3个百分点,但仍达10.9%。

流失的钱都去哪儿了?

专家表示,4月份住户存款大量流失,既与季初“非正常存款”流失、理财资金出表有关,又体现了居民投资选择日趋丰富、银行存款流失压力加大的现实。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李宪铎认为,尽管监管层加大了对“日均存贷比”等非时点指标的考核力度,但银行出于粉饰季报、改善考核等因素的需求,一般总会在3月、6月、9月、12月等季末月份“冲时点”,以高息揽储等方式突击拉一批存款,导致季末月份存款暴增。等到了4月、7月、10月、1月等季初月份,这些“非正常存款”大量流失,存款余额自然大幅回落。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说,非保本的银行理财不算存款,许多银行为实现“冲时点”的目的,有意把许多非保本银行理财产品设计为季末那一天到期,从而在季末的关键时点获得活期存款。等到了季初月份,这些由理财资金转化的活期存款再次出表,变成银行理财产品,从而致使住户存款大幅下降。

自去年6月份“余额宝”出世以来,大量的居民存款被以“余额宝”“理财通”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以及其背后的货币基金所吸引。数据显示,2013年二季度末,我国货币基金总规模仅为3042亿元,只是一个不起眼的“投资品类”。在互联网金融的带动下,至2013年三季度末,我国货币基金总规模上升到4802亿元,其中仅“余额宝”就贡献了557亿元;至2014年3月末,我国货币基金规模已同比暴增近万亿元,达到1.44万亿元,其中仅“余额宝”的规模就超过4000亿元。

银行存款吸引力降低

专家认为,随着互联网金融以及其他民间投资理财渠道的增加,民众的选择日趋多元化,银行存款对居民的吸引力已大大降低。

平安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罗晓鸣认为,在互联网金融等新投资渠道出现之后,原本被排斥在银行理财市场之外的小额资金也纷纷进入理财市场。大量小额资金聚集,形成“长尾效应”,对银行的活期存款构成直接冲击。

中央财经大学民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壮认为,随着居民投资理财意识日益增强,包括证券、基金、信托、互联网金融在内的理财市场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都将增大银行“保卫存款”的压力。另外,民间利率与银行的官方利率已形成“价格双轨”的局面,也致使银行存款的吸引力大不如前。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银行存款吸引力的下降,许多中小银行开始以高息揽存的方式吸引存款。记者在天津市暗访了解到,河北银行天津分行、廊坊银行天津分行等多家银行均以“存款返现金”的方式吸引存款,其中廊坊银行天津分行甚至给出了“一年期定期存款,每一万元返还100元”的诱人价码。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陈颖认为,在居民投资理财渠道多元化的今天,许多银行都有高息揽存的冲动。与其放任各银行暗中返现、以违规的方式竞争,不如适当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使银行变暗斗为明争,提高整个银行系统的竞争力。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